電子報詳情頁

社評/加強中醫藥服務 提升市民幸福感

香港疫後全面復常,發展進入快車道,政府的服務也要因應變化而不斷調整優化。以中醫門診為例,全港18個政府中醫診所幾乎天天「迫爆」,處於嚴重「供不應求」的狀況。這既與市民傳統「重西輕中」觀念的改變、疫後康復需求大增有關,也與社區中醫服務資源投入的不足大有關係。因應新形勢,特區政府應加快制定中醫藥發展藍圖,從制度機制入手,完善基層醫療服務,強化中醫藥在本港醫療系統的比重,有效提升市民的幸福感。

過去三年多來,香港市民對中醫藥的信任度和需求度不斷提升。根據醫管局資料,2022年,18間政府中醫門診提供了超過150萬人次服務,較2018年增加近三成。儘管去年施政報告提及,將相關服務名額提升至80萬個,但仍遠遠跟不上實際需求。今年四月份,民建聯公布一項調查,顯示逾八成受訪市民希望中醫服務得到進一步發展及普及。

為什麼中醫藥服務需求上升得如此之快?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在於,三年疫情改變了許多人對中醫藥的傳統觀念,中醫藥在抗病毒、緩解症狀以及病後康復等方面的療效和作用,在大量人口中得到了臨床驗證,一些以往帶有偏見的市民,也都予以高度認可。此外,香港公立醫院專科門診資源嚴重不足,患者往往要輪候數月甚至數年才能就診,許多市民於是選擇更便利的中醫門診,以求盡快得到治療。

中醫藥服務需求在上升,這是一個整體趨勢,但現實情況卻未能令人滿意。這與政府資源投入的不足有關,例如全港僅18個政府中醫診所,接待量有限;同時也與現有政策不足分不開,例如缺乏完善的中醫師薪酬架構,中醫師的待遇無法與西醫相比,也不如護士,難以吸引人才。前者涉及診所數量的問題,後者涉及人才培養的政策,根本而言,則是強化中醫藥在醫療系統比重的制度性問題。

回歸以來,特區政府重視中醫藥的發展。從1999年《中醫藥條例》通過,到2001年施政報告提出18區設中醫門診、2017年落實興建中醫醫院,到2018年確立將中醫藥定位為本港醫療系統的重要部分。而行政長官李家超上任後,更推出了一系列積極舉措,包括設立中醫藥發展專員、強化醫務衞生局中醫藥處的職能、增加政府資助中醫藥門診服務名額、常規化和擴展中西醫協作服務,以及制訂中醫藥發展藍圖等。預計首間中醫醫院將於2025年落成。事實上,如今市民對中醫藥服務的認可上升,也是政府不斷推動之下的結果。

滿足市民的迫切需求,不斷排解民生憂難,是政府的責任義務。從香港長遠發展的需要,以及完善香港醫療系統的要求出發,特區政府應加快制定中醫藥發展藍圖,尤其要強化三方面工作:一是增加中醫診所的數量和服務名額,提升在基層公共醫療服務中所佔的比例;二是完善中醫人才培養以及中藥標準檢測的制度機制,發展優質的中醫藥服務;三是提升中醫藥在香港整體發展中的角色和作用,作為一項發展戰略來看待,為中醫藥在全世界的發展作出貢獻。

中醫藥的發展,不僅關係到港人的切身福祉,也關係到香港未來的整體發展,這需要特區政府以更宏觀的視野、更積極的舉措推動落實,堅持不懈,力爭在未來幾年內有更大變化。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