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財政司司長在網誌中提及,政府應與業界合作,將香港的夜市搞活搞旺。此言一出,即引來熱議。有人認為政府力推夜市經濟,或將增強市民及遊客在港消費的意欲,也有人不免擔憂,夜市經濟若難以釐清內容和範疇,恐會有搶走本已不景氣的食肆生意之嫌。
對於經濟研究和城市規劃,筆者是門外漢,單單從自己過去十數年間在不同國家和地區旅行的經歷來看,「夜市」出現較頻密、經營較成功的地方,不在歐美,而在內地和台灣。台北的士林夜市和台南的花園夜市,已是很多訪台旅客必定打卡的景點之一;而內地的城市如上海、杭州和成都等,亦不乏各式各樣吸引本地老饕和外來遊客垂涎駐足的夜生活區。
香港如欲發展夜市經濟,不妨借鏡內地及台灣,但其實,此城的夜生活從來不乏熱鬧,內地有些城市名聲在外的酒吧街,不少都取經自香港蘭桂坊。然而由於疫情之於經濟的綿長影響,以及港人紛紛北上消費的新趨勢,中環、尖沙咀和旺角等傳統夜生活體驗區大有風光不再之勢。不過別急,誠如時尚總是循環往復,熱潮也有漸退去和再興起的那一天,只要策劃方及參與者一直將「創新」記在心上。
至於香港夜市,與其只是思考如何復興傳統夜生活區,或是在觀塘、尖沙咀等海濱搭建美食一條街,不如更深一層,從「夜市經濟」的源頭開始思考。「夜市」之所以受到關注,實在於其能夠為消費者提供日間經濟難以滿足的需求。不如,將上班族和學生作為重點關注客群,尤其是年輕群體,習慣了晚睡,又喜歡聚會社交,善用放工後的晚上睇電影、行書店、看展覽或是趁着秋日海邊微風小酌數杯,都是紓解壓力、放鬆心情的良方,何樂不為?由此可見,夜市經濟絕不只是飲飲食食,更需從消費者的切實需求考慮。商場固然可延長營業時間,大牌檔和酒吧亦可創新菜式和酒單,但我更期待的,是在晚八點的書店裏,見到圍坐討論當代藝術的文青,又或是在十點後的戲院門外,見到散場後牽手的情侶或三兩好友,興致十足地談起電影裏的愛情。
我理想中的夜市,從不局限於一時一地,也不為近在眼前的功利,而是一座充滿活力的城市,在夜晚的許多條街巷甚或那些不起眼的角落,都能各自散發出迷人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