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三集微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火爆全網,上架不足半月,播放量已逾三億次。網劇全長不足二十分鐘,講述大英博物館內一盞「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化身漢服少女,於出逃途中邂逅駐英男記者,在其幫助下踏上尋鄉回國之旅,為海外文物傳遞家書的故事。劇情有機融合「文物回歸」的宏大家國主題與築夢逐夢的浪漫青春題材,在以藝術手法呈現流落海外文物處境的同時,更透過光影將深沉而隱秘的民族情感加以凝聚,彰顯逃離的勇氣與歸家的自信,獲《人民日報》及央視等官媒盛讚「小短劇也有大情懷」,令「文物回國」議題再次進入公眾視野,引發中國觀眾的強烈共鳴。
大結局中,「玉壺」少女終於不負使命,踏上了祖國的土地,帶回了流落海外中國文物們的一封封「家書」:「琴師陶俑伯伯您好,笛師陶俑阿姨讓我告訴您,改日,您撥您的春風弦,她奏她的晚風笛,那首未完的《長歌行》,大家再一起奏完吧」;「龍耳虎足爺爺,朝冠耳爐叔叔想跟您說,大丈夫生於天地之間,應自強不息,夫愛國之士,不懼九重之淵,前輩不必掛懷,我雖身在萬里,仍不墜愛國之心」;「水月,我早已將回還之事拋之腦後,駐留在西方的遊子,需要庇護的神靈。只是這具木鏤之軀,承得住偷盜者的歉意,卻載不動故人留連的目光」;「地藏啊,你從前總嫌我的笑聲吵鬧,這麼多年沒聽到,是否有那麼一點想念啊,哈哈哈哈哈」……從「玉壺」的轉述到文物的直述,家書躍然紙上,心聲溢於言表。無論是苦中作樂,還是笑中有淚,終究是夢中萬里歸程,鄉愁飛越關山,赤子之情不渝,壯士之志不移。此時此刻,隻言片語遠勝過萬語千言,寄託着「山河無恙,家國永安」的祈願,訴盡衷腸,直抵人心。
網劇結尾,完成任務的「玉壺」最終又回到大英博物館,一句「我們是泱泱大國,中國人不做偷雞摸狗之事,總有一天,我們會風風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流露出國人追討海外流失文物的自信。
回首鴉片戰爭以降,中國戰亂頻仍,國勢羸弱,致使上千萬件文物流失海外,其中一、二級文物多達百萬件,令人扼腕嘆息。海外流失文物是一個複雜的概念,其中涉及非法的部分,一種是為列強所巧取豪奪,另一種則是非法購買盜運。百年之後,伴隨着國力的強盛和文化的繁榮,中國迎來了文物收藏、鑒賞和研究的熱潮,近代以來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受到愈來愈多的關注,「文物回家」的呼聲也日益高漲。
事實上,「文物回國」不只有關文化保護,更事關民族尊嚴。在《博物館之美》一書中,中國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陳履生,感慨「國寶」之殤,呼籲必須樹立追討海外流失文物的自信。對於追討的問題,他以務實態度直指不能糾纏在民族情緒的鼓噪之中,當下首先應該做好研究工作,除了解收藏地,更要弄清其來龍去脈,建立國家流失海外文物目錄,以此作為有效追討的學術基礎和法律依據。他認為,追回流失文物,不能停留在口頭意願上,也不能停留在民族情感的煽動中,要落實在實幹上,同時要組織國家團隊專門研究有關國家的法律,依據法律進行追討。他堅信:「追討海外流失文物問題的關鍵,是在國家強大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國家自信,在國家自信基礎上建立的系統組織,在系統組織基礎上形成的不屈不撓的精神。」
從《逃出大英博物館》的「情」,到《博物館之美》的「理」,正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文物回國」敘事與論述。在沉重而嚴肅的話題之外,作為博物館從業者,陳履生以三十年從業經歷,結合近四百家博物館與美術館走訪心得,從收藏、展覽、教育、運營等多維角度,描繪出「理想中的博物館」立體圖景;作為藝術家,他拍攝數以萬計的博物館攝影作品,呈現世界各地博物館的建築與光影之美;作為普通觀眾,他感嘆於偉大的歷史遺存,流連於博物館藝術品商店和咖啡館……三種不同身份自由切換,為讀者呈現多元博物館之美,令人目不暇給,手不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