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至誠頴評/大灣區機遇與挑戰並存\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政協委員 林至頴

  圖:橫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個合作平台相繼落實,大灣區開始形成有效的互動機制。圖為珠海橫琴金融島,成為灣區新地標。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揭開了大灣區發展的序幕。2023年4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到廣東視察時,賦予粵港澳大灣區「一點兩地」的全新定位,提出要使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品質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

展望未來,機遇與挑戰並存,大灣區面對着新階段的發展需要。香港作為大灣區中的重要城市,受其發展影響極深,港人不可不察。

大灣區經濟克服萬難,取得長足發展。2019年以來,先後出現修例風波、新冠疫情、中美博弈加劇等挑戰。不過,大灣區透過市場整合、鼓勵創新和社會建設,獲得增長動力。自《綱要》發布後,不同級別的政府公開發布涉大灣區政策602條,其中國家發布超過100條、省級層面發布近200條,涉及營商環境、合作平台、現代產業、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優質生活圈等領域。大灣區經濟總量增長約3.8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人口也從約7000萬人增加至超過8600萬人,進入世界500強企業25家,比2018年增加5家。2023年,大灣區經濟總量預計將超13.6萬億元,經濟規模邁上新台階。

大灣區的科技發展成績斐然。「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連續四年位居全球創新指數第二。區內的產業格局主要由新一代電子資訊、綠色石化、智慧家電、汽車等八個超萬億元級產業鏈組成,另有三個5000億至1萬億元級、七個1000億至5000億元級、兩個百億元級的戰略性產業集群。區內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增加3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總量達到7.5萬家。

大灣區開始形成有效的互動機制。橫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個平台相繼落子,大灣區重大合作平台體系開始成型。硬聯通方面,粵港澳跨境交通基礎設施陸續建成,例如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等。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正在加快形成。2023年,僅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旅客就超過1630萬人次,港澳居民超過992.7萬人次,創歷年來新高。軟聯通方面,大灣區作出許多規則銜接和對接的努力,當中包括營商環境、灣區產品標準、專業資格認可等。港澳居民更方便到廣東省創業就業,大灣區也可藉此接軌國際規則,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的跨境高效流通。

回顧過去五年,大灣區形成有效的合作機制,使其經濟發展和科技實力逆水行舟。展望未來,大灣區將會面對地緣政治風險和經貿限制。因此,香港應發揮所長,並藉此獲得發展機會。

關注美大選相關風險

面對地緣政治風險,粵港澳三地政府需要加強頂層設計。2018年中美貿易戰至今持續五年以上,美國經歷兩任不同政黨出身的總統主政,也同樣維持對華博弈的取態。美國在2023年面臨嚴重通脹,仍維持對華脫鈎的大方針不變,地緣政治風險已成為必須注意的長期因素。2024年是美國總統選舉之年,8月確定總統候選人,11月5日舉行選舉,拜登與其他派別的總統候選人都很可能透過對華強硬的姿態爭取選票。粵港澳三地政府可在發改委牽頭下,形成大灣區風險委員會,共同模擬美國政府及其候選人在不同場景下推出的政策,場景則按照對大灣區發展影響評估為樂觀、中平、悲觀,並做出相應對策預案。

面對西方經貿限制,香港商界應協助大灣區企業管理海外供應鏈。西方經貿限制令許多低附加值的生產環節(如組裝環節)轉移到新興市場,例如越南等。大灣區企業可將產能分布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減輕來自美國的地緣政治風險。香港商界可以發揮其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在企業的總部、金融需要及法律安排,並提供品質管理標準,維持大灣區企業對海外供應鏈的控制。此外,大灣區企業可出口當地無法生產的關鍵零部件,依託石化工業、智慧家電、汽車等優勢產業,維持對海外供應鏈的管理。香港商界在此過程中扮演超級聯繫人的角色。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大灣區深具潛力,五年間雖然面對眾多挑戰,但經濟增長依然顯著,科技實力依然有所增長,形成越來越多有效的合作機制。但隨着今年進入美國競選年,地緣政治風險的挑戰更大,美國的貿易限制也會影響大灣區發展。粵港澳三地政府需要加強頂層設計,應對地緣政治風險。香港商界當發揮所長,增強大灣區海外供應鏈的管理。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