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日,偶然路過清華新林院,發現乙二號院旁邊釘了一塊牌子:清華大學新林院歷史建築群。心裏一陣興奮。十一年前周文業先生的提議終於得到了落實。想必在勝因院、布吉院這些幽靜的校園一角,也掛上了類似的牌子。
怎樣保護歷史遺存?重新體現高等學府中國哲學、文化幽雅、淡泊的精神風貌?十一年前《永遠的清華園》再版之際,在照瀾院的清華校友總會所在地,古老的、窄窄的、原名南院的深邃房子裏,教授周文業拿出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建議校友總會的領導在這些老房子前釘上前主人的名字。那麼這些前主人是誰呢?據前來參會的前國家圖書館副館長、老清華資深館員唐貫方之子唐紹明回憶,抗戰以前,清華園主要有四片住宅區。一是北院,一是西院,一是舊南院(以前叫南院,就是開會所在地照瀾院),一是新南院(即新林院)。不少人家都住過不止一個地區,但南院似乎是戰前幾乎所有人都曾住過的地方,可見它的重要。如梅貽琦先住南院,從美國回來後搬至甲所;馮友蘭也是先住南院,後搬至乙所;俞平伯在新、舊南院都住過;朱自清戰前曾住南院單身宿舍,後至西院,戰後住北院;陳寅恪一九三二年左右從南院搬到新西院,一九五二年由住在南院幾十年的唐貫方一家遷往陳寅恪舊居;聞一多住過西院和當時還非常漂亮的新南院(新林院)……
抗戰復員後,學校為幾處較新的幽靜住宅區起了有些仙風道骨的名字:勝因院、布吉院,其實是為了紀念雲南八年的生活。陳岱孫戰前住北院,戰後遷至新南院;老清華著名的外籍教授溫特先住北院,戰後至新修的勝因院;李廣田在勝因院和新林院都住過……
可以說,這些大大小小的住宅區,共同見證着中國二十世紀的教育史、科學史和文化史。這裏會喚起人們對尋找「皈依」的意識,一種被情懷所浸透的信念。典型本就是從具體時空中生發出來又能瀰漫於天地之間的價值生活。學校開了一個好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