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知見錄/遲鈍的力量\胡一峰

「鈍感力」出自日本作家渡邊淳一的隨筆集,意思是對某些事物和情境降低感受能力或敏感性,反應遲鈍一些,「鈍感力,是我們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與智慧。」這個概念已經流行幾年了,我最近才注意到。如此說來,在這方面我是有些「鈍感力」的。

有人說,敏感與遲鈍是娘胎裏帶來的性情,無所謂好壞。這話不錯,但「鈍感」之為力,指的正是對天性之運用,而這卻取決於後天修為。於是想到多年前遊山西平遙的喬家大院時,見過一塊匾額,上書「學喫虧」三個大字,據說是喬家最後一代掌門喬映霞的教誨。生意如戰場,勝敗乃常事。吃虧與否是客觀事實,「吃虧」而要「學」則是主動選擇。細品看似自相矛盾的三個字,深意無窮。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失敗的教訓有時比成功的經驗更深刻,也更讓人受益。「學喫虧」不僅包含了接受失敗、汲取教訓,還藏着不懼失敗、以可承受的代價換取收益的潛台詞,就如打疫苗防感染一般。

保持遲鈍並從中獲取生活的力量,用的是同一種思維方式。主動屏蔽外界的干擾,讓個體的小世界清朗簡單,心情與生活都會寬舒自在一些。而今,信息時時爆炸,耳目紛紛雜雜,我們尤須培養鈍感力,免於無聊煩重之累。與人方便和與己方便,說到底是一塊硬幣的兩面。鈍感力強的人不至於一言不合就暴跳如雷,不會猜疑多端而深文周納,不傷己也不害人,自然容易被接納。

不過,鈍感力絕非麻木不仁,也非消極到底、虛無一切,而是「簡單快樂地堅持自己要做的事情」。這大概類似於睡與死的區別吧。睡是為了醒時精力充沛,而不是墮入永久長眠。人生有限,鈍感力本質上關乎價值排序和時間分配,不在無聊之事上花費時間,才能真正專注於有意義之事。那些擇一事終一生的科學家、藝術家、大工匠,大多心無旁騖,都是鈍感力強勁的人。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