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智庫專欄/粵港澳互聯互通十周年:回顧與展望\水志偉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公布,港交所將會舉辦「互聯互通十周年座談會」。自2014年滬港通開通至今,三地的合作範疇不斷擴寬,包括理財通、保險通和互換通等,取得不錯的成果。適逢粵港澳互聯互通計劃開展十周年,讓我們回顧一下其各項機制的進展,並思考其將來發展的方向。

在剛剛過去的2月底,「跨境理財通」2.0開始運行。相比舊機制,新機制給予參加者更大的彈性。個人投資者的投資額度從150萬元人民幣增加至300萬元;「北向通」的公募基金產品的最高風險等級從R3(中風險)提升至R4(中高風險)級別,而「南向通」投資者的入場門檻則得到放寬。

自開通以來,「理財通」的低使用額一直為人詬病,因此我們十分歡迎兩地對機制的改變。提高投資額度和風險限制將會令理財通的回報更為吸引,從而鼓勵更多投資者參與其中。降低投資者入場門檻也會受惠更多有跨境投資意欲的市民。去年9月一項調查顯示,四成五受訪者認為當時的入場門檻過高。新機制可以說是回應了投資者訴求。為了提升大眾對理財通產品的認識和興趣,下一步我們建議相關部門可以研究跨境銷售的可能性,在有關法律監管完備的情況下,容許三地的銀行從業員在線上向其他地區的客戶提供關於本地金融產品的投資諮詢。投資者因而能對他們有興趣的境外金融產品獲得更全面的了解。

建立「保險通」方便三地居民

大灣區的保險業市場潛力巨大,廣東省在2023年的原保險保費收益達到6556億元人民幣,按年大幅增長11%。內地居民對香港出售的保險產品亦明顯有巨大需求。按照保監局的數據,2023年上半年內地居民赴港投保保費為319億港元,按年增長達到驚人的5806%。

可是,保險業的互聯互通遲遲未有進展。特區政府曾多次表示在深圳南沙和前海設立保險售後服務中心的籌備工作已進入最後階段。售後服務中心將可以為持有香港保單的內地居民提供查詢、理賠和續保等服務。但是,至今仍沒有具體落實的時間表。相比十年前已經開始的「滬港通」,及後擴展至「滬深港通」、「債券通」和「互換通」,保險市場的互聯互通可謂相當落後。

我們希望政府盡快提供建立保險售後服務中心的具體計劃,走出保險業聯通的第一步。長遠而言,政府可建立機制容許三地居民直接購買對方的保險產品,即是「保險通」。「保險通」可以「三步走」形式分階段推行:先開放一般保險產品,然後解禁不含投資成分的人壽保險,最後才考慮可用作投資的人壽產品。這樣政府在容許更多保險產品流通的同時,也能夠控制某些保險種類的資本外流風險。我們相信保險售後服務中心落成後,可以為大灣區居民提供更多元化和全面的保險產品,同時帶動整個區域保險行業的蓬勃發展。

加強金融資訊自由流通

金融資訊自由流通是粵港澳三地互聯互通的重要一環。銀行進行客戶身份審查(KYC)或者企業進行交易,都需要準確迅速地獲取關於客戶或市場的資料。我們樂見特區政府在預算案中表明會繼續與內地合作推動金融數據流通,包括允許兩地銀行在取得企業客戶的同意後,跨境查閱相關企業的信貸資料。這將有助銀行更有效率的進行信用評估。另一方面,《粵港澳大灣區(內地、香港)個人信息跨境流動標準合同》第一階段安排亦已完成。政府在檢討第一階段安排後可以按照業界反饋優化現有機制。長遠來說,我們的目標是這些措施在金融服務界別中全面落實,方便兩地投資和業務往來。

粵港澳互聯互通可以便利三地居民和企業在大灣區自由居住、工作和貿易,是大灣區深度融合的前設條件。互聯互通順利開展十年,有賴業界和政府的共同參與,但在「保險通」等領域仍需加強。中央的協調和三地政府的持續合作是進一步推動互聯互通的關鍵。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研究部聯席主管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