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旋轉舞台/牡丹亭夢殘 ──評上海崑劇團全本《牡丹亭》(五)\徐成

崑曲的呈現水平完全取決於崑曲工作者對崑曲自身美學的理解和自信。不合時宜的更改,從骨子裏講或許是因為崑曲工作者沒有意識到崑曲美學的核心所在,對崑曲的美沒有自信才會覺得所謂的修改創新有價值。傳統上崑曲是台下指導台上的,正因為有廣大具有高度文學音樂修養的士大夫階層參與到崑腔的打磨,以及明傳奇的創作排演中,崑曲才可以達成遠超所有其他戲曲種類的美學成就。如今崑曲的傳承和發揚仍然需要廣大研究者參與其中,我們需要清晰認知到崑曲已經是一種在藝術上高度完整的戲曲形式,它的新生在於傳統,而不在於無根的改革和創新。歷代表演者對《牡丹亭》的修改打磨都沿着崑曲本身的藝術規律進行,跳脫出這一規律而進行的修改都難免出現十分顯著的「排異反應」。

當代劇場可以有崑曲元素的實驗性作品,一些導演和編劇試圖從湯顯祖原著中解讀出新意或對其作品進行解構和重新演繹,這是完全可取的。抑或創作者試圖從崑曲藝術中獲得表演形式的靈感,也是沒有問題的。難免有人不認為那些作品是崑曲,它們只是從湯顯祖的文本或崑曲表演藝術上獲得靈感的當代劇場作品。

如果排演純粹的崑曲,則要對所謂創新有十萬分的警惕,大部分時候創作者洋洋自得的創新,在崑曲強大完整的美學體系下僅僅是可笑的抖機靈而已。對於明傳奇的全本排演應該基於完整展現劇作本身藝術價值的角度出發,內容的刪減取捨應遵循戲曲創作規律和劇作本身的結構、立意特點,而不應為全而全,存目式的全本本質上還是一種殘本。

當然,和一九九九年上崑的三十五齣版比,這一次還是進步了不少的。至少從服化道上,這一次的創作和改編沒有過於出格的地方。而且這一版本的全本也可謂「青春版」,羅晨雪和胡維露都是上崑年輕一代的「頂樑柱」,啟用年輕演員對於崑曲在年輕觀眾群體中的推廣是有一定意義的。從這個角度而言,上崑推出《牡丹亭》全本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任何為崑曲搖旗吶喊的人和事我都持支持態度。

想當年如果不是白先勇先生在隔壁學校組織崑曲系列課程,我也不會走進劇場去欣賞這一古老的劇種。我身邊許多朋友也是從白先生的課堂或網絡講座開始,逐漸接觸崑曲並成為年輕的崑劇迷的。培養青年觀眾群體是崑曲傳承發展的重要一環,沒有觀眾的劇種必然走向滅亡,擴大全社會對崑曲的認識和了解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大事。 (完)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