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新聞追蹤/港應識別洪澇風險區 加強斜坡防護

  左上圖:西安交通大學團隊負責人吳一平教授(右)與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團隊負責人周國逸共同研究暴雨頻發現象。左下圖:二○○九至二○一○年期間西南地區出現特大乾旱。右圖:2020年8月強降雨導致河水漫上廣西蒙山街道。

近日華南地區暴雨頻發,有學者分析,近年的強降雨天氣歸咎於全球變暖,變暖加劇了水文循環過程。西安交通大學吳一平教授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周國逸教授以珠江流域的主體──西江流域為研究對象,發現降雨增強和地形差異共同作用,造成流域水文變化的空間分異機制。

「在降雨總量沒有明顯變化而降雨強度呈增加趨勢的情況下,上下游的情況完全相反,即上游的乾旱情況加劇,而下游的洪澇情況更趨嚴重。」他們表示,香港處在珠江流域的下游地區及東亞季風區,可以預見未來區域降雨增強應會加劇洪澇和滑坡等自然災害,因此需未雨綢繆,識別高風險區域、提升坡體防護、加強短臨暴雨及次生災害的預測預警等措施。\大公報記者 湯嘉平

西安交通大學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聯合團隊,自2017年展開對於西江流域的研究探索工作,最終基於長期觀測資料和團隊開發的流域乾旱時空演化模型,首次揭示西江流域(約353,120平方公里)降雨模式變化及水文時空響應特徵:在年降雨量無明顯變化的情況下,降雨強度、無雨天數及最大連續乾天顯著增加,而小雨量、小雨天數及最大連續濕天顯著減少。

上游變乾 下游產水量增

降雨強度越強,一般河流的下游地區自然洪澇更嚴重,但為何上游地區的乾旱情況不但得不到緩解,反而還會更嚴重?

吳一平教授解釋,對於大流域而言,上游(如雲南)的水要流到下游(如廣東)主要依賴河網匯流。上游變乾是因為上游坡地總體較為陡峭,總雨量不變而雨強增加的情況下,入滲減少而土壤相對變乾。相反,下游坡地總體較為平緩,雨強增加導致土壤相對變濕,產水量增加。「普遍特徵是陡峭地區傾向於比以往變乾,低窪地區傾向於比以往更濕。」所以,就香港這樣的下游地區而言,即便在相同降雨量下,雨強增加就會加劇洪澇風險。

預見洪澇和滑坡將加劇

對於香港近年來暴雨頻發,曾在香港大學修讀博士的吳一平教授亦深有體會。他表示,香港、珠江流域處於東亞季風區,可以預見未來區域降雨增強應會加劇洪澇和滑坡等自然災害,因此香港應未雨綢繆,識別高風險區域、提升坡體防護、加強短臨暴雨及次生災害的預測預警等措施,加大科普宣傳教育以提升公眾防範意識也是必要舉措。

他並表示,降雨模式變化導致上游地區土壤變乾、產水量顯著減少,水資源短缺日益加劇,故上游地區亦要加強抗旱措施。問及該項研究的未來計劃,吳一平說,會考慮在雨強持續增加的背景下,進一步探討流域水文時空響應的未來變化趨勢。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