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熱點把脈/如何理解「新股發行常態化」?\財經評論家 皮海洲

▲「科學合理保持新股發行常態化」,就必須考慮到二級市場的變化情況與投資者的損失情況。

4月19日晚,中國證監會發布了《資本市場服務科技企業高水平發展的十六項措施》。在其中的第三項措施「深入推進發行監管轉型」中,再次提到了「科學合理保持新股發行常態化」的提法。

這是投資者非常熟悉的一個提法,同時也是讓投資者心有餘悸的一個提法。畢竟最近數年,在「新股發行常態化」的口號下,新股發行演繹為實實在在的高速發行,新股發行常態化成了新股高速發行的代名詞。每年發股400隻甚至是500隻成為了市場的一種「常態」。

而在這種新股高速發行常態化的市場背景下,股市重視的是融資功能的發揮,市場行情則演繹為滯脹行情或下跌行情,絕大多數個股呈現為下跌的走勢,不少個股一再創出近年來新低或歷史新低,投資者損失慘重,市場信心受到嚴重打擊。因此,這一次重提「科學合理保持新股發行常態化」,投資者難免心生恐懼。

其實,對於「科學合理保持新股發行常態化」的提法,投資者大可保持一顆平常心。實際上,新股發行常態化並不是高速發行的代名詞。畢竟新股高速發行本身就不是正常現象,又如何能成為一種「常態」呢?就像一部車子,如果始終處理高速奔馳狀態,這將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所以將新股發行常態化演繹為高速發行,這本身就是將股市置於了一種危險狀態,一種不健康狀態,是將股市融資功能極端化的表現。

那麼,該如何理解「科學合理保持新股發行常態化」呢?

對於這一提法可以從兩方面來加以理解。一是對「新股發行常態化」的理解。所謂「新股發行常態化」就是新股發行正常狀態化。「常態化」也就是「正常狀態化」。這種正常狀態化,也就是要保持新股發行正常運行的一種局面。即新股發行不能中斷,中斷了就不是一種正常運營狀態了。如此一來,一周發行一兩隻新股,這是一種正常狀態,發三、四隻新股也是一種正常狀態,但一周發行十餘隻新股顯然就不是正常狀態了。

二是對「科學合理保持新股發行常態化」的理解。對這一提法的理解,除了對「保持新股發行常態化」的理解之外,重點在於「科學合理」四個字上。正如上文提到,一周發行一兩隻新股是一種正常狀態,一周發行三四隻新股也是一種正常狀態。但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一周發行一兩隻新股,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一周發行三四隻新股,這就需要體現出「科學合理」的重要性了。

􀎠科學合理􀎡需考慮一二級市場

這裏的「科學合理」,不僅要考慮到市場的承受能力,還要考慮到一、二級市場的變化情況。如果二級市場持續下跌,投資者損失慘重,一級市場還大量安排新股發行,完全不考慮二級市場的下跌情況與投資者的損失情況,這顯然不是「科學合理」的安排。「科學合理保持新股發行常態化」,就必須考慮到二級市場的變化情況與投資者的損失情況。而不能因為二級市場及投資者有較強的「韌性」,就置二級市場的變化情況與投資者的損失於不顧。

不僅如此,既然是「科學合理保持新股發行常態化」,這就不排除在股市非正常的情況下,對新股發行的階段性暫停。新股發行的正常狀態是建立在股市行情正常狀態基礎上的,而一旦股市行情進入到非正常狀態,那麼新股發行自然就不能保持正常狀態了,這時新股發行的步伐該放緩就要放緩,該暫停就要暫停,這也是符合「科學合理」要求的。相反,在股市進入非正常狀態的情況下,新股發行還堅持高速發行,這顯然是不符合「科學合理」要求的。

所以,對於證監會此番重提「科學合理保持新股發行常態化」,投資者沒必要談虎色變。實際上,「科學合理保持新股發行常態化」的提法是沒有什麼不妥的,其結果的好壞,就看監管者是以投資者為本,還是以融資者為本。出發點不同,其結果自然就不同。如今,管理層強調以投資者為本,表示要嚴審IPO,甚至就連國務院會議也強調要「嚴把發行上市准入關」,在這種情況下,中證監重提「科學合理保持新股發行常態化」,市場不妨作出樂觀的解讀。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