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社評/千頭萬緒抓重點 集中精力拚經濟

由於各方面準備不足,已經兩度押後的垃圾收費計劃,有必要第三度推遲。《大公報》近日進行網上民意調查,發現超過九成回覆者不支持如期實施全面垃圾收費,並建議特區政府率先做好宣傳教育及配套工作。香港社會的民意已十分清晰,特區政府應實事求是,盡早就垃圾收費問題作出果斷決定,以集中精力拚經濟、謀發展。

特區政府早前宣布,4月1日至8月1日,在部分屋苑及政府設施試行垃圾收費計劃,藉此總結經驗。如今試行計劃已進行近半時間,暴露出不少問題,社會各界對香港如期全面落實垃圾收費計劃缺少信心。為準確掌握民意,《大公報》本月上旬於社交平台上載調查問卷,反應不俗,在所收到的31549份回覆中,不支持在8月1日全面推行垃圾收費計劃的比例高達91.8%,當中更有76.8%的人認為政府應擱置有關計劃,認為應該押後推行的佔18.7%,支持如期落實的只有5%。

垃圾收費計劃遭到冷遇,不是因為市民不支持環保減廢,而是各方面配套嚴重不足,推行政策的條件不成熟。上述民調反映出市民不支持有關政策的三大原因,其中近八成人表示對指定垃圾袋的功效存疑,且垃圾袋有違環保原則;七成認為回收設施不足,增加日常支出,構成家庭負擔;另有五成表示對垃圾收費政策仍然一知半解。

香港早在20年前醞釀垃圾收費計劃,並在公共屋邨設置回收箱及回收站,環保署亦在114個公共屋邨安裝了智能廚餘機,然而,相比全港屋邨數量之多、人口之密,有關設施嚴重不足。被問及將回收垃圾由家居帶到回收桶/站,需時多久時,逾四成市民表示需要5至10分鐘;兩成七表示需要11至20分鐘;逾一成需要20分鐘以上;更有一成八表示家居附近沒有相關設施。

廚餘回收設備不足最受詬病,就算安裝了足夠的廚餘機,也達不到環保回收的效果。香港現有6大廚餘處理中心,每日處理的廚餘僅佔全港生產廚餘量的一成,其餘九成的歸宿是堆填區。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不禁要問,垃圾分類的價值何在?垃圾收費的意義何在?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句網絡流行語堪稱香港垃圾收費政策進退兩難的寫照。誠然,減少垃圾的大方向不能改變,也不應改變,但在客觀現實之下,任何負責任的政府都應該實事求是,科學決策。有所作為的前提,是科學作為。若是為了「面子」,在條件不成熟之下貿然推行,結果只會製造更大的困局,引發更多的爭議,這甚至會被認為是為做而做的形式主義。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試行垃圾收費政策有其積極意義,暴露出來的問題,正是未來的努力方向。在上述調查中,有市民建議特區政府先做好宣傳工作及各方面的配套,長遠而言,香港應以大型焚化爐取代垃圾堆填區;有市民建議政府立例,所有塑膠製品需加入自動分解元素;有市民建議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協作,共建無廢、美麗灣區。這些建議值得特區政府認真考慮,擇其善者而納之。

說到底,垃圾收費雖然重要,但畢竟不是當務之急,條件也遠未成熟,更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暫緩全面落實,才是實事求是負責任的做法。如此一來,特區政府可以騰出手來,處理其他更棘手、更迫切的事項。千頭萬緒之下,聚焦拚經濟、謀發展是社會最大公約數,當中全力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加快創科發展、改善民生等更是重中之重。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金鑰匙,抓住了發展這個中心,就為解決其他問題創造了條件。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