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天南地北/巴哈馬印象記\陳安

對事物了解不深,只有些印象,卻又想寫下來,那就來一篇印象記吧。

巴哈馬,是英國過去的殖民地,現屬於英聯邦的獨立國家。筆者兩次前往短促旅行,發現其國旗很有特色:兩條海藍色條紋,中間夾着一條黃色條紋,海藍色代表環繞巴哈馬的大西洋和加勒比海,黃色象徵島上美麗的沙灘和海邊溫柔的陽光,左側的黑三角形則象徵巴哈馬四十萬人民團結統一。

多年前是隨旅行團去的,去了群島中的哪一個島,現竟已忘記,想查查地圖回憶一下──可巴哈馬群島擁有大大小小七百多個島,兩千多個珊瑚礁,我又怎能查得出來呢?

不過當時留下的印象至今不忘,尤其是加勒比海的海水──不是一種顏色,而是一層又一層,有淺藍的,深藍的,綠色的,還不時有一排排白浪湧來,而那些拍岸浪,令人想起蘇軾的詞:「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海邊的沙灘又長又寬,沙粒細而柔,顏色是粉紅色的。新大陸發現者哥倫布是西班牙人,「巴哈馬」可能就由他命名,在西班牙語裏意為「淺灘」,似可理解為延展入海的寬闊沙灘。

這一次,我們作為祖父母,利用學校春假帶着孿生孫女乘郵輪前往。如果第一次的印象只有海水、沙灘、一個鄉鎮和一個熱帶植物園,那麼這一次見到的竟是一座富裕而漂亮的歐式城市。此城位於新普羅維登斯島,名「Nassau」,乃巴哈馬首都,其發音為「納薩」,中文譯為「拿騷」,別具一格。

出乎意料的是,在拿騷港口,加上我們搭乘的這艘,此時共停泊着六艘郵輪。我們的船三百四十八米長,十五層樓高,旅客四千名,船員一千八百名,你可以算一算,這一天,這六艘巨型郵輪給拿騷共送來了多少觀光客。顯然,巴哈馬已發展成為一個世界有名的旅遊國。英國殖民地時期,其經濟主要靠植棉,由黑人奴隸經管棉田,如今則是金融和旅遊成了經濟支柱,拿騷的街道房屋、廣場商店也就呈現一片現代化的多元色彩,而遍地的常青椰樹、棕櫚樹和加勒比松又為它增添宜人的葱綠。

我們先去了一座尖頂綠柱紅樓裏的「草編市場」。稻草或麥稈編織是巴哈馬的傳統手工藝,一進這個市場就見滿滿登登的草編攤位,出售各式各樣的草帽、草包、草袋、草籃。巴哈馬人口中黑人約佔百分之九十,所以這裏的攤主大多是黑人婦女,她們都很熱情地招徠顧客。

這個市場還銷售許多其他工藝品,如木刻、雕像、瓷杯等。我喜出望外,發現兩個木雕的彌勒佛朝着我哈哈大笑,似乎在歡迎我這個遠道而來的客人,可我不知這兩位大肚彌勒又是何時千里迢迢駕臨巴哈馬的。

琳琅滿目的陶瓷品中有一個咖啡小杯尤其吸引眼球,我一看就買了。杯面上是一幅巴哈馬的美景圖:紅日中天,藍天上飄着白雲,藍海上飛着鷗鳥,粉紅沙灘上站着兩對紅色火烈鳥,其長頸長足給了牠們亭亭玉立的身姿。巴哈馬是火烈鳥之鄉,火烈鳥是巴哈馬的國寶。看一下巴哈馬的盾形國徽,便知火烈鳥(又名紅鶴)的地位。國徽上方是海螺頂着的鐵樹,中間是太陽照耀下的哥倫布多桅縱帆船,而左右兩側就是一條從水中躍起的旗魚和一隻金雞獨立的紅鶴,下方的黃、藍色飾帶上寫有英文格言:「邁步向前,共同進步。」

自從六個世紀前哥倫布發現「淺灘」後,巴哈馬經受了種種災禍、動亂,英國殖民者橫徵暴斂,黑奴蒙受欺凌羞辱,西班牙軍隊侵襲掃蕩等等,都在巴哈馬歷史上留下黑暗篇章。有幸的是,經過一次次艱辛鬥爭,巴哈馬終於一九七三年通過和平談判獲得獨立,走上和平建設的道路。

對巴哈馬歷史,如今人們更感興趣的倒是其別稱「海盜共和國」。先插個笑話:不久前我的一個美國好友傳來一幅他的蓄留長鬍子的近影,我回函說,抱歉,你使我想起「Blackbeard」,他答道:「比喻得好。」這個「黑鬍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十八世紀英國海盜愛德華·悌奇,曾夥同大批海盜在加勒比海水域劫掠船隻。那時加勒比海是西班牙商船必經之地,盤踞在巴哈馬許多小島上的英國海盜猖獗一時,震驚世界,拿騷也就成了「海盜共和國」。

那天下午,我們在拿騷街上一家冷飲店休憩,我喝着一小瓶「沙灘牌」拿騷啤酒,發現附近有個門面進進出出的人絡繹不絕,我們臨走經過時才發現門面上方有赫然大字:「海盜博物館」。可惜我們要按規定時間趕回郵輪,也就沒能去看看當年「黑鬍子」如何行兇作惡,又如何自取滅亡,可慶幸感慨的是,巴哈馬群島如今確實已成了加勒比海上的明珠。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