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垃圾收費透視/垃圾收費配套不足 議員促勿定死線

  圖:有立法會議員指出,目前回收配套仍然不足,希望政府不要為垃圾收費設定死線。

《大公報》facebook的「垃圾收費」問卷調查引起各界回響,紛紛指出是次民調極具代表性,顯示逾九成市民不支持8月1日推行垃圾收費計劃。政府展開垃圾收費「先行先試」計劃至今,仍衍生不同問題,包括回收設施不足、增加市民及商舖負擔等。

多位立法會議員及區議員指出,《大公報》有關垃圾收費的民調結果,與他們落區和市民交流所得知的情況相若,目前回收配套仍然不足,希望政府不要為垃圾收費設定死線。他們又認為,長遠要推動香港在環保方面的發展,深化教育是直接、有效的方法。除了由政府牽頭推動環保外,業界亦應發揮貢獻力量,例如透過研發和應用清潔能源、節能技術、廢棄物處理和再生利用等環保技術,都有助減少對環境的影響。他們又希望大灣區城市可以在廢物資源處理多加合作,共同發展綠色產業,分享各類回收市場。\大公報記者 龔學鳴

不少人要求押後或擱置計劃

立法會議員梁熙表示落區時與市民傾談垃圾收費的意見與《大公報》fb問卷結果相若,不少人認為垃圾收費配套不足,要求押後甚至擱置。梁熙認為相關部門在推行過程期間,未了解實施時市民面對的困難,亦未有在具體細節上解說,加上回收配套未落實到位,引致不少市民對垃圾收費產生混淆及反感。他指原先垃圾收費是今年4月實施,在押後這幾個月期間才見到公共屋邨的綠在回收點及智能廚餘桶相繼投入運作,若不是收費押後,更多市民無所適從。

梁熙指垃圾收費並非為罰款,也不是想增加市民的開支,他表示不少市民願意為環保多走一步,出一分力,社區不少回收活動及回收點經常爆滿,但市民不希望多做一步後,回收物卻最終被當垃圾送往堆填區。其次,梁熙建議政府多為弱勢社群以至安老院、長期病患者等,在政策上提供彈性,例如可以經社福機構為有需要人士派發更多他們所需的指定袋,以減低他們的負擔。梁熙續指現有的資源回收中心可能不足以應付本地回收的廚餘量。他認為大灣區可以在廢物資源處理多加合作,共同發展綠色產業,分享各類回收市場。

倡支援回收商 完善回收鏈

立法會議員葛珮帆表示,垃圾收費計劃的目的是為了保護環境,特區政府仍需貫徹3R「Reduce(減少使用)」、「Reuse(重複使用)」和「Recycle(循環再生使用)」環保理念,支援回收再造的廠商,完善垃圾回收循環再利用的回收鏈。葛珮帆強調無論垃圾徵費未來的發展方向如何,政府都應繼續完善回收鏈,並向社會大眾宣傳和教育環保回收的知識。現時學校可能只教導學生要有環保意識,但並未教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垃圾分類、乾淨回收等,故政府應加強宣傳教育的力度,力求香港廣大市民群眾都能了解環保減廢回收的重要性。

全面押後垃圾收費計劃

立法會選委界別員陳凱欣表示,《大公報》的民調與她早前的網上民調結果一致,同意要進一步押後全面實施垃圾收費。陳凱欣希望政府不要為垃圾收費設定死線,又建議有關部門擴大先行先試,每半年檢討一次成效。陳凱欣續指政府應該加強宣傳教育及給予相應緩衝期,讓市民了解垃圾收費的目的和重要性,以及與相關行業和團體進行密切合作,共同做到源頭減廢,回收垃圾的宣傳教育等。

善用科技配合制定環保政策

油尖旺區議員黃舒明表示從大公報fb民調以及社區目測,認為距離妥善實施垃圾徵費政策,還有很大段距離。她建議先優化措施,例如減低源頭包裝貨品、增加回收配套、支持產出及使用再生物料等。黃舒明認為應「善用科技」對環保減廢政策,內地有關科技其實已經相當成熟,香港宜借鑒及引入。她憶述上月曾前往江蘇昆山市參觀一所民營廢品收集廠,她讚嘆廠房智能化,負責人能在一個屏幕中,監察到廢品收集車所在的位置、車裏的廢品(屬一般家居垃圾抑或醫療廢品)、前往哪裏分類或處理、該批廢品需要多少人手處理等大數據,方便廢品回收負責人「調兵遣將」。利用算力、大數據、智能收集系統/機械人等科技,除了能更精準地制定環保政策,在各項宣傳上加入切實數據說服廣大市民跟隨外,亦能藉着科技去處理現時難以解決的老大難問題,例如三無大廈垃圾收集、回收業請人難等。

加強教育市民回收廚餘

西貢區議員陳志豪表示,香港的社區回收配套設施確實有很大改善空間,例如各屋苑的垃圾回收箱,經常也存在爆滿的問題,而且一般的道路,也很少看到垃圾回收箱,與內地隨處可見回收桶的情況很不一樣,他建議政府除了在各屋苑擺放回收箱外,也應該在一些人流較高的行人路放置回收箱。至於在公共屋邨的廚餘回收機,也是近月才陸續大範圍安裝,仍然需要加強教育和鼓勵市民使用。此外,在香港售賣的貨品,經常被批為存在過度包裝的問題,這方面政府亦存在空間作出一定規管。

盡快提升回收設施覆蓋率

東區區議員植潔鈴發現市民在大方向上是認同垃圾收費理念,有加強回收及減廢的意識;不過大家都認為政府在推行上操之過急,導致市民難以完全配合。以長者為例,畢竟學習能力較慢,在社區上教她們用一個手機App,可能也要花很多時間才讓她們掌握基本的相關技巧,而且短時間內又要再重溫多次才能鞏固她們的記憶。而垃圾收費試行至今,他們對於生活上產生的種種垃圾或可回收物,開始有一點點的意識,但對於哪一種可以分類其實也一知半解,故此當局仍有漫漫長路才能提升他們相關的知識,以更有效配合政府政策。

垃圾收費要有效推行,回收政策要配合,不論是紙張、膠樽、鋁罐等乾回收物的配套,更包括廚餘為主的濕回收物,相關回收設施的便捷度決定政策成敗。她以小西灣邨為例,平均兩座大廈才獲分配一部智能廚餘回收機,僧多粥少,在晚飯後的黃金時間經常大排長龍,其實頗為不便,又如何可以增加市民的參與意欲呢?

植潔鈴認為當局除了要盡快提升回收設施的覆蓋率,提升回收便捷度外,更重要的當然是透過「綠展隊」、「關愛隊」以及區議員等地區力量,加上環保署、地政處等政府部門共同合作深入基層,特別是面向長者群體,以小班甚至單對單的模式,教育他們掌握回收的知識及技巧,政策才有全面推行的基礎。所以,當局需進一步延展相關的試行計劃,不應強求8月就全面實施,相信更有利政策推行。

助回收業升級 推動循環經濟

中西區區議員楊開永認為要達至「源頭減廢」政府應繼續完善措施,包括完善香港的回收網絡及產業,現時香港很多回收商將回收物料主要出口外地,惟近年受到出口價格波動及進口管制影響,加上廠房租金上漲,令回收商成本增加。他建議政府在完善「綠在區區」的地區回收網絡的同時,亦可調撥資源協助回收行業升級轉型,推動循環經濟,促進回收業的可持續發展。在完善環保宣傳教育系統方面可加強綠展隊的工作,深入社區提供外展服務,通過即場指導和現場示範,長期且恆常地教育公眾源頭減廢,實踐廢物分類及乾淨回收。

多宣傳推廣環保生活

環境事務委員會委員李惟宏認為政府應作更多宣傳推廣環保生活,包括呼籲市民自備餐具、餐盒,有環保的習慣,減少垃圾的增加。正確使用每一樣產品,在安全範圍內延長物品的使用壽命,尋找重複利用的可能,為手中的資源,創造最大的效用。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