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新聞追蹤/團體促重症藥加快納入藥物名冊

  左圖:本港藥物價格昂貴問題,令部分病人寧願北上求診買藥。右圖:有病人團體聯同立法會議員舉行研討會,討論如何優化香港的藥物採購制度。

香港藥物太貴!越來越多港人北上求醫買藥,有病人哭訴拖着虛弱的身軀,仍要長途跋涉前往內地求醫買藥,只因「病人無得揀!」

《大公報》於本月14日已率先報道癌病及罕見藥費昂貴,病人盼團購內地藥。報道刊出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有病人團體聯同立法會議員昨舉行研討會,討論本港重症病人北上求醫買藥的問題,與出席的醫院管理局代表討論優化香港的藥物採購制度,並探討香港與內地醫療服務融合的可能性,期望為病人提供更多合規、安全、有效及可負擔的藥物。\大公報記者 余風

「有些藥貴到近10萬一個月,好多家庭負擔不起,北上可以有更平的藥便是唯一的出路。」患有末期肺癌的病人郭智麟表示,香港和內地的藥價是「差天共地」,他以肺癌藥價為例,香港每月收費為3.6萬元,而內地每月收費為5000元,香港藥價高出7.2倍。他續指有部分病人「痛到入骨,連坐着都痛」,仍因無法負擔藥價,而前往內地接受治療過程痛苦,希望特區政府提供適當的協助及跟進。

研討會探討優化採購制度

曾患重病的跨境癌症病人陪診義工鄧寶蓮指出,部分藥物未納入關愛基金和撒瑪利亞基金藥物資助,即使現有加快簡化藥物審批流程的「1+」機制,惟對病人的經濟負擔能力未有顯著改善,當她說到病人北上求醫買藥的辛酸,更一度哽咽地說:「病人無得揀」。

病人團體同路人同盟主席陳偉傑建議,政府可考慮在粵港澳大灣區共同推行試藥計劃,名額越多,數據越多,入藥則越快,「藥物除了加快註冊,亦要加快加入藥物名冊內。」陳偉傑又指對於重症病人而言,加快入藥物名冊才能為他們帶來希望。

「就算在醫管局,我食的藥都要45000元。」肺癌病人關注組召集人吳樂文表示,自己作為肺癌病人,十分關注政府在藥物制度的新方向。他期望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就自費藥物有新進展,希望幫助有需要的中產階層。

前香港藥學會會長鄺耀深提到,癌症正在邁向一個慢性病的發展,這意味着癌症病人的經濟負擔會越來越重。現時除了已納入藥物名冊的藥物可獲補貼外,其他病人需自付醫藥費。鄺耀深認為「1+」新藥審批機制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此外,內科腫瘤科醫生趙穎欣和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區兆基均認為,港人到內地買藥的情況並不理想,一方面病人需長途跋涉到內地接受治療,另一方面香港醫生未必能掌握內地藥的質素,亦難以跟進和評估病人治療進度。趙穎欣提及入藥成本下降不僅可減輕病人經濟負擔,同時紓緩政府財政負擔。區兆基則解釋「1+」機制需要本地數據,惟通過「指定病人制度」收集本地數據的做法並不太受歡迎。

另一名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頴樂反映,不少病人在獲得基金資助前已需付高昂藥費,她表示曾接觸一名食道癌的病人,因藥價最少相差三、四倍,無奈北上買藥,而不少病人期望香港與內地醫療服務融合,從而可令病人留港接受治療。

醫管局:討論如何與藥廠議價

醫管局前總行政經理(質素及標準)邱家駿建議醫管局提高指定藥物的價格透明度,令市場自動調節。

參加研討會的醫管局代表、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指出,明白到港人所負擔的重症藥物價格較內地相差好幾倍。醫管局希望提高藥價透明度但遇到藥廠反對。崔俊明強調醫管局一直以病人利益為先,因此醫管局設有三個應對措施。第一,醫管局計劃會設立中央採藥系統取代現時的聯網採藥系統,亦會定時與病人組織會面了解他們的藥物需要。第二,醫管局目標令新藥註冊的行政時間由10個月縮短至5個月。第三,藥價評估小組已經成立,他們會參考內地和其他亞洲地方的藥價,並會討論如何與藥廠議價。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