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議論風生/如何擦亮香港的金字招牌?——從餐飲零售業的困境說起\郭 慶

最近,特區政府推出主題為「做多一步,好客之道」的宣傳片,涵蓋餐飲、零售和交通業三個篇章,動員全城齊心發揚好客精神,提升旅客訪港體驗。差不多同時,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政府正向內地爭取提升訪港內地遊客5000港元的免稅額規定,正與中央有關部門積極溝通爭取。

出台這些措施的原因,就是今年以來香港餐飲零售服務業的表現實在差強人意。5月31日公布的4月零售總銷貨價值,按年同比顯著下跌14.7%。香港零售管理協會預計5月份仍將出現雙位數跌幅。香港零售市場狀況欠佳,餐飲業也有同樣問題。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指出,根據過去五個月的數據,餐飲業界僅恢復至疫情前85%,很多店舖都面對轉型以及人手不足挑戰。復活節期間,香港人北上深圳消費,更加劇了本地餐飲業的挑戰。據國家文旅部轄下中國旅遊研究院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內地出境旅客首次將澳門評為最滿意旅遊目的地,香港排名則由去年的第5位跌至今年第7位。

發揮香港商品「質量過硬」優勢

餐飲零售業曾是香港的金字招牌。中央出台一系列舉措,對香港相關行業發展有重要提振作用,但香港還需從本身競爭力上狠下功夫。

零售額大幅下跌,究其原因,主要是來港旅客消費模式發生改變,除了降低大額購物外,在香港的住宿能便宜則便宜,能免則免。去年到今年的跨年活動,很多內地遊客過了午夜12點,都趕回深圳住宿。結果元旦凌晨兩地口岸被擠得水洩不通。為此,有人建議特區政府應爭取更多內地城市自由行來港,此外,還應向中央政府爭取提高內地遊客免稅額至全年10萬元人民幣,以吸引內地遊客大額消費。

但是,相關政策作用仍然有限。舉例而言,內地遊客在國慶、「五一」等長假期下出去旅遊,不少人是「特種兵旅遊」方式,也就是「多景點快速窮遊」,快而廉,主打一個「來過」。他們來香港旅遊也越來越多是這種情況,比如參加香港的跨年活動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在這種情況下,即便來港內地客再多,對零售業幫助未必很大,反而因為人多讓服務跟不上,旅遊體驗又會變得更差。提高免稅額度也可能影響有限,因為本來就只想在港花一兩萬元。

總體來看,香港餐飲零售業、旅遊業的困境的確與經濟形勢密切相關,處於一個大周期的低谷之中,而且這個低谷還可能持續較長時間,這是由經濟形勢以及地緣政治所決定。在這個階段,香港應想盡辦法穩住餐飲零售業和旅遊服務業的基本盤,避免陷入惡性循環,為此,香港餐飲零售業和旅遊服務業要實現兩個轉變:

一是從注重「量」轉向重視「質」,不要一味追求數量上去,而是要保證「質」並盡可能提升服務質量。推廣「好客之道」,提升服務質量,這自然是服務業最基本的要求,但現在卻成了特區政府需要大力推廣的政策,的確讓人唏噓。要知道,內地的服務水準雖然千差萬別,但是內地城市消費者的「上帝意識」可能比歐美日發達地區更甚。尤其在目前消費降級的形勢下,一些電商平台把消費者對商家的評級、評價擺在打分的第一標準,對消費者的投訴、退貨等幾乎無條件支持,甚至都不聽商家的解釋。內地消費者在電商平台上享受到至尊的「上帝待遇」,自然無法接受來港後服務員的各種臉色。

當然,對消費者無條件滿足、寵溺的做法不足取,這只會導致越來越多的「羊毛黨」(一些消費者利用電商平台的退貨規則,薅商家的羊毛)。笑臉相待,禮貌服務,保質保量,互相尊重,在內地消費者看來,這些都是商家本來應該做到的,是消費者本應享受到的權利。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服務質量的提升,的確會吸引遊客,並增加購買力,但是卻不足以扭轉目前餐飲零售業的經營狀況。

其實,除了服務這種軟件的品質之外,香港餐飲零售業還有一個核心要素,卻常常被人忽視了,那就是商品本身質量非常過硬,品質標準對標歐美,這不是內地可以趕超的。奶粉這類東西不用說了,就以日常的牙膏、鮮牛奶、蔬菜、雞蛋等來說,香港的標準都較高。在深圳超市,供港的蔬菜、魚肉及牛奶等,要比國內品牌貴50%到1倍。即便是同一個品牌的某某牙膏,兩邊買到的配方都會不一樣。

很多商品香港不生產,要靠進口,但是香港商家、監管部門的高標準,保證了香港市面上商品的高品質。即便是歐美沒有的產品,比如中草藥,香港的老字號中藥舖都會堅持到原產地採購最地道的藥材。老字號不僅僅是品牌的歷史,還意味着一個家族傳承的使命,因而老字號會非常看重品質和品牌。疫情期間,香港一批老字號關門倒閉,的確令人痛心。

第二個要實現的轉變是,要改變「一次性」服務的思維,無論是餐飲、零售還是旅遊業,都需要向深度體驗、綜合服務轉變。現代服務業是一個體驗為核心的產業,體驗好與不好,就是看能否超出預期,超出預期的服務就是好的體驗。像前面說的禮貌服務、保質保量這些,是消費者原本就期待的,你達到了是正常的,但是你達不到,那消費者體驗就不好。所以說「好客之道」只是服務業的基本功,只是與旅客的預期相符,在體驗上加分不明顯。

打造深度體驗建立長期聯繫

香港服務業要再上一個台階,就必須在深度體驗上下功夫。筆者從事過旅遊產品的設計,深度體驗從產品/服務的開發設計到營銷、售後,都是一個大話題。這裏只能簡單舉幾個例子,比如酒店業可以針對不同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零售業可以跟蹤用戶使用,要改變「購買一次、服務一次」的觀念,盡可能把服務橫向、後向延展,給用戶意想不到的驚喜,與用戶建立長期的情感聯繫,等等。這些已經是現代營銷的常規操作,對於一些中小企業來說可能成本有點高,但是在人工智能、大數據這些新技術的輔助下還是可以降低成本。

困難的確在那裏,但解決的辦法千萬條,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香港餐飲零售業的困境不是某幾個行業的問題,而是涉及到如何穩住基本要素,如何保住香港一些老字號等金字招牌的問題,這需要全香港上下群策群力、共同解決。香港各界應該盡快行動起來,把本土的優勢和特色挖掘出來,要讓大家看到,香港金字招牌的底色依舊在那裏,依舊還有很強的魅力。 智庫研究員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