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藝術館「尋香記」探索千年芳香文化

  圖:主禮嘉賓出席「尋香記──中國芳香文化藝術展」開幕儀式。

為了展示源遠流長的中國芳香文化,香港藝術館聯合上海博物館舉行「尋香記──中國芳香文化藝術展」,今日起在香港藝術館展至10月16日,展出109組上海博物館藏品和51組香港藝術館藏品,涵蓋陶瓷、青銅、玉器、書畫、傢具等,當中有兩件國家一級文物和13組國家二級文物,從香材流變、宗教儀式、文人生活等不同角度呈現芳香文化。\大公報記者 劉毅

中國香文化歷史悠久,不論是祭祀等宗教儀式,抑或是文人香席,香與香具都扮演重要的角色,香的使用與品嘗和古人生活美學與藝術創作息息相關。

設香氣裝置沉浸式感受

是次展覽為「中華文化節」及「上海文化周」項目之一,分為四個單元:「草木芳馨」「暗香盈袖」「彼岸天香」「人間幽馥」,不同展區有相應的香氣裝置,令觀眾沉浸式感受中國香文化由新石器時代至二十世紀的特色與流變,體會古人聞香養性的況味。

展覽開幕式於昨日舉行。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在開幕典禮上致辭表示,這次展覽以中國芳香文化為主題,是我國歷史悠久的生活藝術,香港更曾是重要的香材貿易中轉站。展覽精選了香港藝術館和上海博物館共160組珍藏,充分展現中國歷代芳香文化的豐富內涵。

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杰提及上海博物館與香港藝術館合作多年,首次合作還要追溯到1983年,2018年上海博物館與香港藝術館簽署了有關舉辦展覽、人員交流的合作協議,今次展覽是協議的具體體現。展覽聚焦中國香文化,有兩件國家一級文物──陳洪綬的《斜倚熏籠圖》和釋慧影造釋迦牟尼佛漆金石像。展覽的成功舉行有助香港與上海兩地的文化交流,促使雙方合作更加緊密。

香港故事呼應尋香之旅

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則表示,今次展覽加入了香港故事,邀請了本地藝術家運用傳統的工筆及藝術裝置,以豐富今次的尋香之旅。

整個展廳布置以暗色為主,「草木芳馨」單元以博山爐、高古陶器、書畫印章、外國香水瓶等31組文物,呈現中國傳統草木香與舶來香料的利用,比較突出的一件展品是灰陶竹節紋薰爐,是今次展覽中最古老的一件文物,時間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

「暗香盈袖」單元則以香筒、香囊、香盒、書畫等50組文物,展示中國古代日常生活中薰衣、薰冠等維繫自身香氛的手段,此部分就涵蓋國家一級文物《斜倚熏籠圖》,以及香港藝術館藏透雕花卉紋六繫連鏈香爐。

「彼岸天香」單元則展出敬天祭祖、禮佛時所用的五供、佛像、大型香爐等26組文物,以南梁年間的釋慧影造釋迦牟尼佛漆金石像引人矚目。

「人間幽馥」單元主要呈現宮廷用香和文人薰香的異同,展出宣德銅爐、傢具、文人書畫等53組文物,當中剔紅重簷廡殿形香盒,頗具皇家氣派。\部分圖片:大公報記者劉毅攝

剔紅重簷廡殿形香盒(國家三級文物)

清 代

•此器呈重簷廡殿形,內空,可用於存放線香。此盒分四層,底為須彌座,中有一屜,座下銅足。屋樑、屋脊、屋簷、廊柱、護欄、底座等部位滿雕各種花卉幾何紋圖案,雕刻細膩工整,窮盡奢麗,為清代中期珍貴的剔紅精品。

陳洪綬《斜倚薰籠圖》(國家一級文物)

明 代

•此圖描繪仕女斜倚於一薰籠旁,並以籠中的鳥形香爐薰香衣物,刻畫入微,設色細膩,為晚明「變形主義」繪畫大師陳洪綬中年的代表作之一,罕有於上海博物館以外地區展出。

釋慧影造釋迦牟尼佛漆金石像(國家一級文物)

南 梁

•此佛像於清同治年間出土,是南朝造像的存世珍品。此像主尊的釋迦牟尼佛面相飽滿,而佛像背光和底座中心均飾有一件焚香用的博山爐,展現「香」作為溝通眾生與諸佛菩薩的媒介,是見證香和佛教文化緊密連繫的重要作品。

鳳踏龜座博山爐(國家三級文物)

漢 代

•博山爐為最具特色的香爐器形之一。此爐蓋呈仙山形狀,上站神鳥,爐柱為展翅的鳳鳥,下踏仙龜,以接承盤。此爐設計精巧,當裊裊香煙從爐蓋孔洞中飄出,便能營造出仙境般的攝人效果。

展 訊/「尋香記──中國芳香文化藝術展」

日期:今日起至10月16日 地點:香港藝術館2樓專題廳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