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宏觀經濟/人口減少或令經濟收縮\東北財經大學國民經濟工程實驗室主任

有了人口,才有消費需求。生產為了什麼,就是為了人的消費。如果沒有了人口,也就談不上消費,這是一個最淺顯的經濟學道理。人口出現嬰兒潮,還是對生育進行管制,其對經濟的影響出現在20年以後,因為這時一是人口達到勞動年齡,進入生產領域,提供投入的勞動力要素;二是獲得收入,成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進而擴張生產增長的需求邊界。中國20世紀八十年代實行了減少新生人口的政策,時間長達35年多,原則上一孩制,多生要交納高額的社會撫養費,使得今天的人口老齡化比例快速上升,形成了低生育文化,人口進入了負增長時代。

人口不足 需求供應同受損

一些學者提出,人口減少和規模小一點,國民經濟不會有大的問題。觀點一是,人力資本會提高生產率,有新技術特別是智能製造,會替代勞動力不足,生產方面的經濟增長不會出現問題。這是不成立的,因為生產的增長要有需求的可能性邊界。問題就是消費需求不足,特別是人口收縮的消費需求不足,新生產力創造的財富銷售給誰?

觀點二是,人口少子化和人口減少,一是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本創造的財富,可以通過出口賣給外國人,二是還有銀髮消費,不會影響經濟增長。這也是不成立的,即使技術進步可以創造無限的生產力,但是勞動力不再工作,養老成本仍然要由勞動者和企業支出,養老金在整個產品中的成本上升,出口競爭力就受到影響。

從人口數量和結構的長周期變動規律來看,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的人口總和生育率高於2.1,人口總規模會愈來愈大,其處在一個人口經濟文化等迭代擴張型社會的階段;如果總和生育率能夠在長周期中不變,等於2.1,則人口自然增長率等於零,人均壽命不變,未來其人口的規模不變;但如果其總和生育率在一個很長的周期中低於2.1,人均壽命不變,人口自然增長率為負增長,人口規模也進入迭代收縮型社會階段。其整個就業、生產、收入、消費、投資、建設、住宅、廠房、基礎設施、文化等,都會進入迭代收縮的狀態。

生育與撫養成本高企

從一些主要經濟體國家的人口增長轉型看,到工業化和城市化中期,總和生育率很快從2.1下降,這主要是由市場化生育撫養直接成本和機會成本愈來愈高造成的。特別是後工業和後城市化社會,生育和撫養成本昂貴,導致低生育慣性,市場機制很嚴重地造成了人口再生產失去平衡,即世代更替中,下一代人口不斷地少於上一代人口。如果20年前生育率小於2.1,當人口增長率下行時,人口與國民經濟總供需及增長的互動內在過程為:20年後,新參加工作人口增長率繼續下行,新進入工作的人口負增長,使下一年的總需求總是小於上一年的供給能力。

需要指出是,20世紀最後10年,中國人口總和生育率,已從1991年略低但接近於人口平衡迭代2.1水平,進入了動態收縮迭代趨勢,2000年降到1.22水平。因此,每年減少的經濟主力人口,不是當年增量減少,第二年可以恢復,而是第二年、第三年……第N年持續累積性減少。也就是說,從整個人口和消費看,進入了一個迭代性收縮的社會。中國雖然還沒有到後工業社會,但是行政干預生育的力度過大,滯後20年勞動年齡人口開始收縮,引起「經濟主力人口─就業─收入─支出─消費」經濟活動鏈條的關聯性收縮。從人口生育干預對經濟的因果影響看,中國前20年人口自然增長率深度影響後20年「勞動人口─創業就業─收入分配─有支付消費能力」的邏輯鏈,生育管制下居民消費需求收縮規模也發生相應的擴張和收縮。

與資本不一樣的是,今年資本減少了,明年資本可以增加;與土地不一樣的是,自然土地既不會增加,也不會磨損減少。然而,由於人口從出生到形成經濟主力人口,需要20年,上一年經濟主力人口的減少,在20年中無法被下一年新生人口所恢復。因此,從存量看,經濟主力人口減少在20年內每年是一個累積性的收縮。從當年流量數據看,2010到2022年,因前20年計劃生育造成的居民收入從212億元(人民幣,下同)擴大到3053億元,但2022年時累積的收縮為25463億元。

累積計算,2010-2022年間造成的居民消費能力損失從170億元擴大到314億元,到2022年時累積收縮性損失為16940億元。生育管制使中國經濟年平均損失了0.73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長率。這種經濟主力人口迭代式減少的消費需求收縮性,由於中國二元體制扭曲,即生產主體不能及時退出,生產能力不能及時出清,除了其他原因,也是導致產能過剩的一個重要因素。

總之,未來的11年中,人口收縮在供給和需求側給經濟增長帶來的下行壓力大體在1到1.5個百分點左右。需要通過供給側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城鄉土地資產化溢值、提高居民收入、增強其消費能力,包括千方百計擴大出口,對其進行替補。其實就是,居民和國家都趕快富裕起來,先進入富裕社會,再平穩地令老年化浪潮過去,並強力鼓勵生育,引來一個保持一定規模和人口結構合理的新時代。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