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流動空間/為貝聿銘造夢的人\方 元

  圖:鄔達克在上海的建築工地。\圖片來源:鄔達克文化基金會

理想、志向、成就都是從夢想開始的。我們都知道貝聿銘是在美國學習建築,在美國成為建築師,但許多人未必知道他的建築師之夢始於上海。當貝聿銘還是一個徬徨的、十六七歲的中學生時,上海靜安寺路上一座正在建造的高樓讓他看到了自己的未來。他在晚年時仍記得少年時的夢:「那座大樓如此之高,高得讓我着迷。就是在那時,我下決心將來要設計建築。」

這座迷住少年貝聿銘的高樓叫作「國際飯店」,今年是它的九十大壽。一九三四年建成時,它是亞洲的最高建築。二○○○年,貝聿銘在一次訪談中回憶上海對他的影響時,儘管他離開上海已有六十五年,但仍記得那個為他造夢的人──國際飯店的建築師:「他是一個來自捷克斯洛伐克的建築師,名叫鄔達克。」

在被遺忘了四十年之後,鄔達克(L. E. Hudec)的名字隨着內地改革開放的浪潮回到了上海灘。他的許多作品被評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不過,在重返上海多年後,他的面目仍然有些模糊。關於他的國籍就有幾種不同的說法:有的說他是捷克籍,有的說他是匈牙利籍,也有的說他是匈牙利籍的斯洛伐克人。

那麼,哪個說法是對的?其實,即使把這三種說法合在一起,也不夠全面和準確。實際上,鄔達克的國籍和身份不是單一的,而是多重的、變化的。他的第一個國民身份是奧匈人。一八九三年他出生在奧匈帝國版圖下的班斯卡─比斯特利察。一九一四年他在布達佩斯的皇家約瑟夫理工大學建築系畢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被徵募加入奧匈軍隊。在戰場上,他的建築知識只能用於修築工事。一九一六年他被俄軍俘虜,被送到西伯利亞的戰俘營。一九一八年九月他逃出戰俘營,用一本假的俄國護照穿過俄中邊境。同年十一月初,二十五歲的鄔達克到達上海。

雖然那是一本假護照,但他到達上海後,立即去俄國駐滬領事館換領了一本真護照。這本俄國護照不僅給了他一個新身份,還重新拼寫了他的姓氏,由Hugyecz改為Hudec(鄔達克)。根據他的回憶推測,在一九一八至一九二○年他持有俄國護照。無論護照真假,他至少在名義上曾是俄國公民。

在一戰之後,歐洲各國重新劃分勢力範圍和邊界線,人們的國籍也隨之而變。奧匈帝國在一九一八年解體後,鄔達克的家鄉班斯卡─比斯特利察於一九二○年脫離匈牙利的統治,併入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因此,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他被視為捷克籍建築師。一九三八年,他的家鄉再次被劃入匈牙利的版圖,鄔達克的國籍也再次改變。因此,現在有些學者稱他是匈牙利建築師。

對於在歐洲家鄉發生的變化,身在上海的鄔達克說:「我不喜歡民族沙文主義。它時而來自匈牙利一方,時而來自捷克一方,像個幽靈一樣總纏着我……倘若我能不關心政治,那就好了。」

然而,在二十世紀那場席捲全球的狂濤駭浪中,無人能超然物外。一九三七年十一月日軍侵佔上海後,雖然許多人藉租界區的「孤島經濟」淘最後一桶金,但建築業已山窮水盡,鄔達克只得收起了繪圖板。一九四一年十二月日軍全面佔領上海後,鄔達克臨危受命,出任匈牙利駐滬名譽領事。他利用簽發護照的權力,幫助許多猶太難民逃離了日軍設在上海的隔離營。他說:「在許多事情上,我不是憑法律條文,而是憑良心辦事。」

儘管鄔達克做過好事,但他的國家站錯了隊。一九四○年十一月,匈牙利加入以德意日為首的軸心國聯盟。雖然在一九四四年十月鄔達克宣布駐滬領事館脫離匈牙利的親納粹政府,但在一九四五年八月軸心國潰敗投降後,鄔達克自知難以洗清自己與匈牙利前政府的關係,於是再次踏上難民之路。一九四七年他與德裔妻子和家人悄悄登上去瑞士的輪船,離開了上海。一九四八年鄔達克和家人以政治難民的身份移民去美國。從此他再未回過上海,也再沒有回到繪圖桌前。他把餘生放在古建築研究上。一九五八年,他因突發心臟病在美國去世,享年六十五歲。

由此可見,鄔達克至少擁有過五種國民身份:奧匈、俄國、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美國。他的多個國籍和多重身份反映了他個人的曲折人生,以及他的國家在二十世紀的歷史命運。他的家鄉班斯卡─比斯特利察在二戰後被重新劃歸捷克斯洛伐克。一九九三年,斯洛伐克與捷克分離,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那麼,鄔達克認為自己是哪國人?一九五二年,五十九歲的鄔達克給友人寫信說:「我不知道我是匈牙利人還是斯洛伐克人,我也不想做二選一的決定。他們把我的祖國分成了兩塊,但我不能把自己也分成兩半。無論我的護照上怎麼寫,我仍是原來的那個我……因為我的母親是匈牙利人,我父親的祖先是斯洛伐克人,因此我既是匈牙利人,也是斯洛伐克人。」看來,國族身份這個「幽靈」一直糾纏着他。

鄔達克的經歷是一個由難民變成明星建築師的傳奇故事。可能因為他自己的難民經歷,以及他對民族沙文主義的厭惡,因此,相比那些來自歐洲殖民主義大國的建築師,鄔達克更重視和尊重華人客戶。他的女兒回憶父親:「與其他的建築師不同,他不會把自己的想法和模式強加給客戶。他會先聆聽,再按客戶的要求做設計。」事實上,鄔達克的幾個最好的作品就是為華人客戶設計的,例如國際飯店、大光明電影院、吳同文住宅等。

二○一八年,中國駐布達佩斯大使在當地的一個文化活動上稱讚鄔達克在上海「貢獻了自己一生中百分之九十九的建築作品」。大使的說法並不誇張。雖然鄔達克思念父母和家鄉,但他並沒有回匈牙利或斯洛伐克開業,也沒有在家鄉留下建築作品。事實上,他的建築師事業是在上海開創和結束的,他的事業黃金期是在上海,現存的所有作品都在上海,最重要的和代表性的作品也都在上海,而且他一生中最長的一段時期(二十九年)是在上海度過的。所以,與其說他是捷克建築師、匈牙利或斯洛伐克建築師,還不如說他是上海建築師更實際。說到底,沒有上海就沒有鄔達克。

當年受鄔達克影響的那個少年,不僅實現了夢想,而且成為舉世聞名的建築大師。一九九○年,貝聿銘設計建成了當時亞洲的最高建築──香港中銀大廈。這座令人讚嘆的摩天大樓,不知會啟發哪個少年的夢想,讓他成為下一個建築大師?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