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英國明議會選舉 新政府面臨多重挑戰

英國在7月4日迎來大選,民調普遍顯示,工黨預料將大勝,執政保守黨則遭遇慘敗。英媒評論指出,新政府將面臨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戰,包括經濟增長停滯、「脫歐」帶來貿易摩擦不斷、通脹與生活成本危機持續、醫療及其他公共服務面臨重重壓力,公共財政緊絀,幾乎無力解決問題。保守黨執政14年的「政績」,給英國政治經濟民生留下了一堆爛攤子。

經濟/經濟惡化 人均收入少10萬

2010年,保守黨首相卡梅倫在金融危機後上任,承諾恢復經濟增長,但該國經濟狀況卻明顯惡化。過去14年,英國人均GDP增長率每年僅0.8%,實際薪資年均成長率也只有0.2%。根據英國智庫城市研究中心分析,與1998至2010年的增長率相比,英國人在2010至2022年保守黨當政期間,可用於消費的總收入平均減少10200英鎊(約10萬港元),約相當於英國人15周的平均工資,或8個月的平均房租。

經濟學家指出,英國「脫歐」和多年緊縮政策導致的長期投資不足,是英國衰落的主要原因。受到新冠疫情和俄烏衝突等影響,英國能源價格上升、再加上「脫歐」後貿易和勞動力成本增加等影響,英國通脹率自2021年8月起不斷攀升,於2022年10月創下11.1%的41年最高紀錄。踏入2024年,雖然英國通脹在5月份已回落至2%,根據IMF預測,英國今年的整體經濟增長率預測仍低於七國集團(G7)平均水平,排名倒數第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預測,英國明年的經濟增長是G7中最差。「脫歐」導致外國對英國的投資趨於謹慎,目前外資投資吸引力落後於法國。此外,英國公共債務繼續膨脹,預計本財年債務佔GDP的比例將達到90%,而保守黨上台時該比例為70%。

醫療/民眾看病難 NHS搖搖欲墜

保守黨執政14年後,等待就醫的人越來越多,等待時間也越來越長。英國公立醫療服務國民保健制度(NHS)成為本次大選的一項關鍵議題。自2010年保守黨上台以來,當局對公立醫療支出增長速度,遠低於因人口增長與老齡化所帶來的平均增長速度。新冠疫情讓NHS資金不足、醫護過勞、薪酬偏低和人手短缺的問題暴露無遺。

過去一年半以來,英國醫生已舉行約10次罷工。近期一項調查顯示,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英國人對醫療服務感到滿意。NHS非急症輪候人數從2019年疫情前的450萬人,升至2023年最高峰接近800萬人,目前積壓的輪候病患仍有760萬人,是2010年保守黨上台時的三倍。

近期,英格蘭的初級醫生為了爭取加薪,從6月27日起再次展開罷工,持續到7月2日,也就是大選前兩天。蘇納克政府表示,政府的財政捉襟見肘,因此無法實現醫生加薪35%的要求。

除了公立醫療系統崩潰,英國人的健康問題也越來越多。據NHS估計,肥胖每年給英國造成1000億英鎊的損失,八分之一的成年人患有抑鬱症,這一比例是十年前的兩倍多。

政治/政壇亂象頻生 罷工不斷民怨沸騰

在卡梅倫政府推動下,英國於2016年6月通過「脫歐」公投,卻打開了另一個潘多拉魔盒。卡梅倫因為「脫歐」公投結果引咎辭職,繼任的文翠珊與歐盟就「脫歐」進行三年艱難談判無果,於2019年6月含淚下台。「脫歐」派旗手約翰遜入主唐寧街10號,帶領英國出走歐盟,任內屢爆爭議,新冠疫情期間「派對門」醜聞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特拉斯上任後火速宣布實施高達450億英鎊的大規模減稅計劃,導致英國債券遭到拋售、英鎊匯率跌落低谷,50天不到就黯然下台,成為英國最短命首相。蘇納克擔任首相一年半以來,不但沒能讓保守黨恢復聲勢,個人支持率與保守黨一樣跌至不足20%,很可能成為第一位在大選中失去席次的在位首相。

保守黨執政14年,工資增長停滯,通脹加劇,民眾錢包縮水。從2022年開始,英國火車、地鐵、郵政、機場、醫護和教師等多個行業接連罷工,民怨沸騰,罷工潮持續兩年仍未平息。英國慈善機構稱,一年內發放的食品銀行包裹達到創紀錄的310萬個,是2010年的10倍。

「脫歐」議題將重新成為英國的政治焦點。通脹引發的生活成本危機,移民管控也成為加劇英國社會分化的熱門議題。近年來,大量偷渡客穿越英吉利海峽湧入英國,加重英國財政負擔,還讓英國與法國等國產生齟齬。目前,英國人口創下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最快增長紀錄,使得移民問題成為大選中最關鍵的議題之一。

「脫歐」公投八年後,英國後悔不迭:最新民調顯示,約65%的英國人表示,脫離歐盟是個錯誤。

教育/高校財困 教育危機四伏

英國一向引以為傲的教育行業近年危機不斷,大學財困,中小學校舍倒塌,以及教師大規模罷工。去年9月,英格蘭逾百學校因建築材料問題有坍塌風險,在新學年開學之際須緊急關閉,數千名學生受影響。首相蘇納克擔任財相期間削減撥款修葺學校捱轟。

新冠疫情和通脹危機影響英國多個行業,英國教師在2022年和2023年因工資下降和工作量增加而接連舉行大罷工,影響學生畢業和上課。去年12月,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考試成績顯示,英國中學生學生成績全方位急劇下滑,其中數學和科學成績都拿到了16年來的最低分。

目前英國大學越來越受到政治及經濟等多重因素影響,當局財政困難對公立學校支援不足,削減移民收緊簽證導致海外生源減少,進一步導致越來越多大學面臨裁員和經濟危機。教育評級機構QS在6月初公布2025年全球大學排行榜,英國逾半數上榜的大學排名較去年下跌,進入百強榜單的學校也較去年少兩家。

財政/地方政府破產 陸續有來

金融危機後,英國政府實施緊縮政策,地方政府可提供的服務大幅削減。其結果是,路面坑窪不平,公園維護不善,圖書館、青年俱樂部和公共廁所關閉,住房和兒童心理健康服務長期超負荷。

據統計,自2018年以來,英國已有逾10個地方政府宣布破產,當中包括多次申請破產的城市,包括南倫敦的克羅伊登。去年,英國第二大城市伯明翰和中部工業城市諾丁漢先後發出「第114條通知」宣告破產,被認為是英國經濟表現糟糕的重要縮影,表明越來越多的地方市政面臨財務困境。

英國地方政府破產的原因各不相同,例如伯明翰同工同酬的索賠方案面臨巨額賠償而宣布破產,更多有城市因財政赤字飆升破產。在去年12月的一項調查中,近五分之一的英國地方議會表示,他們「相當或非常可能」在未來15個月內破產。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