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君子玉言/香港的古味\小 杳

  圖:上環西港城。

與老家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積澱的古城相比,香港雖算不上古韻深厚,但古味猶存。

若從市貌上目之所見,以及街巷店舖名稱上,年代感、中西文化的雜糅感、典雅與市井的混搭感,各有其妙,趣味橫生。

清代時,有百姓從廣東遷來香港,見一片長滿芒草的荒蕪海角,聚居下來建立村莊命名「芒角」。隨着發展,小村落變成繁華街區,「芒」演繹成「旺」,成為人口密集、人丁興旺的一角──「旺角」。港島灣仔至中環是歷史上香港政商機構集中區域,街道多以西人人名命名,如軒尼詩道、莊士敦道、盧押道、畢打街、德輔道、砵典乍街、威靈頓街,等等,所用名俱為當時政商名流……上環一帶因較多華人聚居,街道名充滿中華文化元素:桂香街、梅芳街、紫薇街、甘雨街、蘇杭街……一座國際化中國都市的氣質腔調就在眼前嘴邊。

這種mix的古味帶來的觀感是跳躍式的。

幾百米高的現代玻璃幕牆高樓、傳統的中式唐樓、尖頂穹廬窄窗廊柱的西式建築,交織錯落。獨特的歷史經歷和文化浸染,使得這座城市像一座立體的年輪,沿着平面一圈一圈延展、沿着立面一層一層疊起,狹小的空間呈現着多維度的歲月。灣仔有藍屋黃屋橙屋中式老唐樓,堅道的哥德式教堂、尖沙咀的古典復興式鐘樓西風十足;建於上世紀初的中環舊最高法院(原立法會大樓)十七米的高大圓柱環繞四周形成廊柱、中部皇冠狀拱頂仿古羅馬希臘風格,四面坡頂以中式瓦片鋪砌,又體現了香港作為中國城市的地域特點。至於新界的圍村、祠堂,依然保留着老嶺南特色;舊大埔墟火車站(現香港鐵路博物館)灰牆飛簷,妥妥中式古風。無論中西,俱為典雅。

有學者形容香港,建築風格「東方+西方」,環境形態「海洋+陸地」,文化脈絡「中華傳統+現代+英式體系」,景觀層次「國際式+地域式」。有人說她離時尚很近,離歷史很遠。可是走在這樣的樓宇街巷之間,你的思緒會不自覺地穿越。新與舊、中與西、時尚與傳統……蒙太奇式穿插閃回,這或許也是香港讓人着迷的地方。

駐足上環街邊,對面「店屋」騎樓下舖上居,廊柱上寫着「××大押」,建築風格和店名的年代感呼之欲出。站在港澳碼頭天橋上,可觀賞西港城老建築。大樓建於一九○六年,採用英國愛德華時代建築風格,紅磚外立面、花崗岩地基,圓拱形門窗。這座四層大樓最早是港英海事處總部,後來變成上環街市。現在有工藝品商舖、食肆酒樓,還有不少賣花布的小舖。高高的彩色玻璃窗、厚厚的彩磚……人與景彷彿置身老電影。位於荔枝角的饒宗頤文化館也是一組百年老建築,前身曾為華工屯舍、監獄、醫院……經保育活化成為園林式文化館,紅磚古屋漸次排開,灰瓦白牆依坡錯落,繁花疊翠。與好友喝茶聊天,賞花觀畫,有古韻、有雅趣。

古味中少不了故事背景。

中環結志街曾是志士楊衢雲創辦輔仁文社所在地,楊於一八九五年加入孫中山創立的興中會,該社為志士提供聚會議事場地。一九○○年,楊在結志街五十二號二樓寓所教授英文從事革命活動,次年被清廷的刺客槍殺。經保育活化後的「大館」(「大差館」之意),是一座有着上百年歷史的建築群,由前香港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法庭)、域多利監獄組成。胡志明因參與革命活動被法國政府通緝,一九三一年在香港被捕,關押於此直到一九三三年。他在獄中用中文寫下一首詩「身體在獄中,精神在獄外。欲成大事業,精神更要大」。一九四二年,時任星島日報副刊部編輯的詩人戴望舒,因從事反日宣傳被佔領香港的日軍逮捕,在此羈押三個月,後寫下「獄中題壁」、「我用殘損的手掌」等詩。

香港還有一些古蹟。東龍洲的石刻壁畫是香港現存面積最大的石刻,約六平方米,估計是新石器時代的壁刻。清嘉慶年間的《新安縣誌》記述:「石壁畫龍,在佛堂門,有龍形刻於石側。」歷經幾千年風雨,花紋仍然清晰分明,龍形可辨。蒲台島海邊有一幅石壁圖騰「摩崖石刻」,於一九六○年代發現,據考證已有三千多年歷史,至今可清晰辨出左邊動物和魚的形狀,右邊是一組螺旋紋。摩崖石刻與東龍洲石刻均屬香港法定古蹟。背後的故事已無可考,只知它來自我們的先民。

如今,坐在中環的陸羽茶室、坐在「大館」的咖啡吧中,在繁花間的饒宗頤文化館拾級而上,在港九兩岸百年老樓間穿行,淡淡的咖啡香、濃濃的榕樹蔭,那些滄桑歷史不經意地在唇齒間掠過、在腳下走過。海風吹拂了五千年,也吹過了無數的故事。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