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議事論事/面對挑戰,中國經濟何以一枝獨秀?\宋魯鄭

全球矚目的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今日召開。此次會議是中國在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

中國面臨的挑戰從外部講,一是大國政治回歸,大國從合作走向競爭和衝突。像俄烏衝突、美國對中國的遏制都是這個背景的產物。二是民粹主義在西方全面崛起,進而導致全球化和自由貿易逆轉。從內部講,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從過去的兩位數降到5%左右,面臨着轉型升級的重大考驗。同時還有老齡化加劇、人口減少,中國經濟增長的難度加大。這也是近年西方炒作中國「增長到頂論」,認為不可能超過美國的原因。

然而從各個角度分析,中國仍擁有巨大優勢繼續發展和趕超。

第一,中國是唯一一個沒有捲入外部衝突的大國。

中國能做到這一點非常不容易。一是中國陸地鄰國有15個,和俄羅斯並列世界第一。另還有6個海上鄰國。有不少國家和中國還有領土爭端。二是東南亞號稱亞洲的巴爾幹,在這裏有6.7億人口,其中穆斯林2.5億、基督徒1.5億、還有佛教徒1.5億。政治制度也不同。三是有不少衝突熱點:朝鮮半島、印度和巴基斯坦、緬甸內戰、南海、台海。另外還有西方眼裏的恐怖組織塔利班。應該說亞洲局勢是全球最為複雜和高風險,但發生衝突的卻是歐洲和中東:美歐俄三方混戰,巴以衝突也令歐美難以置身事外。這和中國長期堅持的地緣政治原則有關:不能生戰生亂。

合作共贏 不斷突破

中國作為唯一一個沒有捲入外部衝突的大國,有巨大的戰略收益。從內部講,確保了物價穩定、各種物資供應充足,這也是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的基礎。歐洲競爭力下降、物價上漲導致民眾購買力減弱、民粹主義崛起都和俄烏衝突密切相關。現在法國的政治亂局也是這場衝突的後果之一。中國全都沒有這樣的問題。

從外部講,美國不得不從中國分散力量,歐洲也更加需要中國,俄羅斯也全方位轉向中國,中國的能源安全也由此大幅提升。中國也是唯一一個可以和世界任何大國領導人對話的國家。

不僅如此,對外經濟上更是受益多多。比如中國2023年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這就有俄羅斯的巨大貢獻:俄烏衝突之前中國汽車在俄羅斯的市場份額只有9%,現在則高達50%以上。

第二、從全球對比的角度,中國沒有出現重大失誤。

像英國脫歐、美國2008年金融危機及選出特朗普、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特別軍事行動、歐洲一再的地緣政治災難:先有推翻鄰國利比亞政府引發難民危機、後有支持北約東擴的同時強化對俄國能源的依賴,導致歐洲成為衝突的最大受害者。

西方每次重大失誤都令經濟受到沉重打擊,甚至倒退。中國不但沒有這樣的失誤,而且每次都能化危為機,逆勢飛揚。這些世界一流國家反襯了中國的高超治理能力。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性優勢。

第三則是科技實力。

澳洲智庫ASPI今年發布大國掌握關鍵技術情況的報告,在具有戰略意義的44個技術領域中,中國在37個領域位居第一。特別是人工智能過去十年全球有54000個專利,其中中國佔38000個。

德國貝塔斯曼基金會比較了美國、歐盟、中國、日本、韓國等過去20年間綠色科技的發展,結論是中國已崛起為一個在綠色科技領域領先的國家。根據芝加哥Macro Polo智庫的研究數據,2022年,中國最好的研究機構現已排名世界第3,清華大學甚至超過了著名的麻省理工學院,北京大學也排到了世界前6名。

根據美國非營利組織「科技行動委員會」去年發布的一份報告,在對近2000名在教育、醫療保健、商業、軍事、國家安全和科學領域工作的美國人進行的調查中,60%的人認為中國將在5年內成為全球科技領域的領導者,而不是美國。

科技決定一個國家的經濟和軍事能力和發展前景,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所以不難理解,何以美國把中國視為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頭號對手。為此美國不惜放棄道義高地和它制訂的規則,付出巨大代價打貿易戰、寧可失去中國巨大市場也要禁止出售先進芯片。能讓美國如此「看重」,當然是因為中國的實力。

面對內外挑戰,中國能夠勝出的原因可以從文明和制度兩個角度來理解。

中華文明幾千年不中斷,形成了獨特的戰略思維能力。這使中國哪怕處於低谷、乃至生死攸關之際都能做出正確的選擇。能做到這一點的僅有昔日霸主英國和今日霸主美國。這個優勢再加上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發展豈能被阻擋?

開放包容 實事求是

其次,中華文明有實事求是、開放包容的特點。它對當代中國政治和經濟上都有重要的作用。政治上體現在善於自我糾錯,靈活變通應對挑戰。經濟上體現在中國總能把發明用得最好,能最大程度發揮發明的價值。也就是說科技發明的最後一里路往往是中國解決得最好。像4G發明之後,中國就開發出了微信、電子支付。當然勤奮、重視教育、節儉等都是優勢。

更重要的是制度優勢,和西方相比,中國有一個堅強的執政黨和中央政府領導;中國也不可能產生特朗普這樣的政治人物,因為中國有一個成熟的人才培養和選拔機制。政治人物必須經歷長期的歷練和考驗。

此外中國可以制訂長遠規劃,並保持政策的穩定性,不受立場不同、意識形態相異政黨更替的影響。同時還能進行痛苦但又必要的改革。這就是面臨挑戰,中國經濟仍將一枝獨秀的原因。

旅法政治學者、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