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井水集/從「重治療」到「重預防」

醫務衞生局轄下的基層醫療署昨日正式成立,承接現有基層健康辦事處的工作,專責管理與基層醫療相關的服務供應、標準制定、質素保障和人員培訓工作。同日成立的基層醫療委員會,協助基層醫療署有效發揮其職能及行使職權。

基層醫療署的成立,標誌着香港公共醫療體系的重大改革,在治療理念上,由重治療轉向重預防;在服務主體上,由公立醫院轉向社區康健中心,達到減少急診室排隊、優化醫療資源分配、提升市民福祉的目的。

公院急症室總是大排長龍,增加急症室收費固然可以減少急症室被濫用的情況,但治標不治本。事實上,市民一有頭痛腦熱就湧去急症室,除了公院收費較私家便宜,也因為市民無法判斷自己病情的輕重。建立基層醫療體系後,情況將大為不同,患者首先向基層醫療求助,嚴重個案則被轉介至公立醫院。如此一來,就達到分流的目的,讓急症室為真正有需要的市民服務。

基層醫療體系由婦女健康中心、長者健康中心、賽馬會診所、私家診所等機構組成,但長期處於一盤散沙局面。基層醫療署成立後,負責整合這些社區醫療資源,形成健康網絡。基層醫療署還可以透過策略採購統籌,以策略採購方式,規劃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和資源分配,從而加強整體醫療服務。

特區政府去年第四季推出「慢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積極招募私家醫生參與,這是完善基層治療的重要一步。參與計劃的醫生成為家庭醫生,通過與病人建立長期的醫患關係,提升市民防治慢性疾病的知識和能力,提升其對健康風險的認知能力,從而達至未病先預防、有病則及早治療的目標。基層醫療體系將病痛解決在社區層面,從而大大緩解公院急症室的壓力。

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這一中國傳統治療理念,將隨着基層醫療體系的建立而逐步得到實現,從而更好守護市民健康。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