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社評/助力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香港大有可為

廣東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昨日發布「2023-2024年度中國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指數」,前海、南沙、橫琴在制度創新方面達成3個「全國第一」,前海更在總分排名上獨佔鰲頭。前海、南沙、橫琴都位於粵港澳大灣區,在制度創新方面位居全國前列,這不僅證明大灣區發展的速度和質量,證明大灣區已經發揮出「一點兩地」作用,也說明擁有國際化優勢的香港,可以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貢獻獨特力量,香港本身亦能因此獲得更大的發展動能。

自2013年上海自貿區率先掛牌成立以來,現時全國已有57個自貿片區,成為國家對外開放的重要平台。中山大學連續9年發布有關指數,今年的指數圍繞「貿易便利化」、「投資自由化」、「金融改革創新」、「政府職能轉變」和「法治化環境」五大維度進行評分,前海、南沙、橫琴的總分進入全國前十名。前海連續兩年榮登總分榜首位置,今年更在「貿易便利化」和「政府職能轉變」兩項指標中排名第一。南沙在「法治化環境」指標中排名首位。橫琴躍入前十名,進步較快。事實上,廣東與上海作為內地經濟最發達的區域,在自貿區建設、制度創新方面,亦在引領全國自貿區的發展。

為什麼大灣區內的自貿區在制度創新方面處於全國領先位置?香港是其中最關鍵因素之一。以南沙碼頭為例,其處理能力達到2000萬標箱,國際航線眾多,這些航線與香港緊密相連,形成了先到香港、再到前海、然後南沙的國際物流貿易鏈。在優化政府效能方面,南沙和前海均實施了6小時通關政策,效率大幅提升。在處理商業糾紛方面,借鑒了香港的法律制度,建立起完善的法治與商業仲裁制度。

正如中山大學的研究人員指出,廣東自貿區聚焦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投資環境,加快了行政審批程序,降低了企業營運成本,加強了與香港、澳門等地的合作,不僅共同推動大灣區發展,亦有力推動內地市場化和開放的進程。

自貿區和大灣區建設,都是內地深化改革開放的重大政策。中共十八大之後,國家主席習近平以改革家的非凡遠見和氣魄,推動一系列重大改革方案,推動了國家的發展進步,為人民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主席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發展戰略,5年來發展速度驚人。以不足全國5%的人口比例,貢獻全國GDP的11%,經濟規模兩年前已超越韓國和澳洲,躍升為全球第十大,與加拿大、意大利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並駕齊驅。

在建設大灣區和自貿區方面,香港發揮了獨特而重要的作用,香港也因此受益。廣州南沙以「最香港的片區」著稱,港式學校、港式社區、港式服務……為當地港人帶來了「港式便利」。前海在建設領域率先與港澳規則銜接,例如前海合作區兩個正在動工的建築項目,從圖紙設計到建造充滿「港味」,共吸引10家香港機構和105位香港專業人士參與,足證大灣區成為港人港企大展拳腳的舞台。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全國新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習主席去年視察廣東時強調,要使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正在召開的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將成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征程上的另一座里程碑,大灣區建設也將迎來新機遇。香港要以更高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更好地發揮自身優勢,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