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至誠頴評/國家深化改革 香港迎新機遇\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政協委員 林至頴

  圖:國家發展高質量經濟,香港當從科創、經貿與人才方面,加強內外循環的聯通,與內地經濟發展相輔相成。

本月18日,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閉幕。全會審議並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三中全會素來備受全球矚目,香港作為中國的重要國際窗口,不可不察。

今年是全球政治大年,眾多國家迎來政府換屆,如特朗普再度在美國總統大選出戰;印度總理選舉,莫迪成功第三次連任總理;歐洲議會選舉,民粹主義政客紛紛粉墨登場;法國提前進行國會選舉,馬克龍的中間派聯盟失勢,左翼政黨佔最多議席;墨西哥選舉迎來首位女總統。

總括而言,外圍環境急劇變化,發達國家的民粹主義傾向日趨加重,全球地緣政治風險不低,香港定會深受其中影響。在此複雜的國際背景下,三中全會順利召開,為中國發展指明方向,為世界提供穩定性,殊為難得。

縱觀三中全會公報及《決定》,改革措施包括深化國企改革、加強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推動要素市場化改革、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加快發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完善高質量就業促進機制、完善養老政策與產業,並鼓勵生育,逐步扭轉人口老化走勢;市場開放則包含擴大自主開放,商品、服務、資本和勞務市場也在其列,完善境外人員入境居住、醫療、支付等生活便利制度,發展「一帶一路」。中國依然堅持改革開放,做好自己最重要的事情,則可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市場十分關注房地產風險、地方政府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領域的風險,以及內需提振的政策力度。究其根本,這是尋求新的發展模式之路。以往分稅制改革令地方政府收入依賴土地財政,透過做好基建與招商引資,提升土地價值,進而刺激經濟。地方政府的政績也以經濟發展為主,與鄰近地區構成競爭關係,房地產發展處於野蠻生長時期,拉動周邊產業、內需甚至帶動炒房投機,形成正循環。隨着硬基建逐步完善,這套發展模式的邊際效用遞減,最終變成債務風險。政府推動房地產業界處理當務之急,着眼於滿足住房需要,保交房,盤活存量商品房和土地資源,力求化解債務危機,避免日本昔日泡沫爆破後的覆轍,回應當前經濟需要。

產業升級融入灣區

此外,三中全會提出發展模式的轉型方向,以數字經濟為引擎。《決定》提出了替代土地財政的發展模式,發展引擎轉為數字經濟,並提出稅務改革的大方向,財權下放,事權上收;同時整合全國市場,逐步統一不同地區之間,令市場要素在全國範圍內流通無礙。落到實處,中國為此扶持的新興戰略產業,包括新一代資訊技術、人工智慧、航空航太、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同時推動傳統產業採用數智技術以及綠色技術。此外,中國重點發展的產業也包括集成電路、工業母機、醫療裝備、儀器儀錶、基礎軟體、工業軟體、先進材料等,以確保產業鏈韌性。

數字經濟可以帶動不同產業升級,面對國際經貿加強產品質量優勢與附加值,促進國內市場更精準、有效率地運轉。此舉配合國內保就業,扶持中產與基層的收入,作為國內消費市場的動力,其他民生產業與服務業也有望受惠於新的發展模式。

由此可見,三中全會召開於國際風雲變幻之時,展現出中國緊扣經濟長期需要的戰略定力,堅持改革開放,發展高質量經濟,同時也兼顧當下經濟需要,提出新的發展模式,着眼於化解房地產問題和提振內需,以數字經濟為引擎。香港作為中國的國際窗口,當從科創、經貿與人才方面,加強內外循環的聯通,與內地經濟發展相輔相成。

科創方面,香港當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格局。香港的優勢是國際上有分量的自由港,資金、技術、人才、商品、數據等重要市場要素,在國際市場上自由流通,而且屬於海洋法系,雲集全球名列前茅的知名高校,這三項優勢都令香港成為重要平台,協助大灣區其他城市的科創產業獲取重要市場要素,有條件招徠國際人才,獲取國際投資,拓展國際市場。

香港特區政府的科創政策體系需要加快融入大灣區,在頂層架構集合粵港澳三地政府的負責部門與執行部門,共享國際科創市場動態,協調發展科創產業的政策。香港在科研、政府投資、人才招攬及市場推廣等領域,可藉此針對大灣區的產業痛點,藉此聯手發展新質生產力,落實國家在三中全會強調的方向。

積極應對斷鏈風險

可以預見,美國必會打壓那些協助中國的國際高端人才。因此,香港特區政府需要加強對國際高端人才的保障,譬如一經批核,國際高端人才及家人可即時獲得香港身份,銀行也要為其提供開戶的便立,保障他們的個人資料安全,並且提供房屋津貼或是安排宿舍。此外,香港特區政府應提供證明文件,以便他們盡快發揮所長,具體方式包括但不限於:受聘於大灣區的創科企業,或是香港知名高等院校,或是政府及公營機構促進科創的部門,或是創業開設公司,承接駐港中資企業或是創科企業的訂單,提供技術顧問服務或是推出產品。只要能夠保障國際人才的安全與生計,使之一展所長,香港就有希望成為全球人才集聚高地。

經貿方面,香港需要適應地緣政治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有鑒於美國帶頭發起逆全球化,針對中國設置許多貿易限制措施,如關稅、制裁與實體清單等。全球供應鏈開始出現變形,部分組裝環節等中低端業務逐步流出中國,轉移到越南和墨西哥等國家。美國大選後仍有彈性選擇不撤除限制措施,甚至可因應國內矛盾情況,或國際形勢需要,再加強貿易保護主義力度。

特朗普及其競選副手萬斯佔據選情優勢,多次揚言中國是美國最大威脅。香港位於中國與西方之間,深受兩者摩擦帶來的地緣政治影響。有見及此,香港需要加強與國際市場的聯繫,包括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聯繫,例如東南亞與中東國家,吸引資金來香港開設家族辦公室和基金,投資中國企業,推動離岸人民幣與其他貨幣直接交換,將人民幣國際化與「一帶一路」倡議的資源掛鈎,與中國的製造業生產力優勢掛鈎,與中國超大規模的消費市場掛鈎,緩解依賴美元的風險。此外,香港透過在城市內部發展數據中心、貿易金融、外匯兌換、物流管理、會計與法律等供應鏈管理服務等,加強與越南及墨西哥等中轉貿易國家,帶動內地企業出海投資,形成跨國企業,維繫與歐美市場的聯繫。

因此,香港應積極推動大灣區企業採用灣區標準,加強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維持歐美市場聯繫,香港可發揮專業人才優勢,協助中小型大灣區企業出海貿易,做好產品質量管理、歐美國家的ESG合規工作,外匯兌換以及貿易金融,管理海外供應鏈。

短期而言,粵港澳三地政府應聯手鼓勵中小型大灣區企業,申請灣區標準,並且為入選企業提供貿易金融和合規等協助。以貿易金融為例,當局可參考出口信用保險,向符合灣區標準的香港企業提供金融服務。香港企業藉此處理壞賬風險保障,更有興趣採用灣區標準;大灣區內地城市的貿易企業採用灣區標準,可在港獲得ESG合規服務的優惠,避免產品在歐美市場深受刁難。

長遠而言,香港作為國際商業城市,應牽頭成立大灣區聯合政策協商平台。三地政府共同商議,以提升政策協調能力,加強大灣區規則銜接,共同在國際市場及內部整合中獲益。

總括而言,三中全會展示出國家的戰略定力與遠見,改革開放的路線堅定不移,着眼發展高質量經濟,同時也兼顧當下經濟需要,提出新的發展模式,化解房地產問題和提振內需。香港作為中國的國際窗口,當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在科創產業發揮獨特優勢,招攬國際高端人才,提供安全而充滿機會的平台。香港還需要加強國際聯繫,適應地緣政治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推動大灣區企業採用灣區標準,加強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促進內外循環的聯通,與國家經濟相輔相成。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