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有着深厚的電池產業基礎,被稱為「中國電池產業之都」,尤其是鉛酸動力電池市場佔有率高達80%。從前,這裏鉛蓄電池大小廠家,「家家點火、戶戶冒煙」,並因環保問題陷入巨大的爭議。十幾年間,當地政府以涅槃之志對產業鏈進行了持續整改,嚴守環保紅線,帶領企業技術升級、「變廢為寶」,同時逐步向新能源產業轉型,將這座浙北小城建成了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新能源小鎮」。如今,漫步在長興縣的村道上,滿眼是綠色山林,河水清澈見底,「綠水青山」間跑出了百億產值的新能源產業鏈,走出了一條生態與經濟的共生之路。\大公報記者 俞晝、連慜鈺
長興縣城西南26公里處,是全國最大的再生鉛生產基地──天能循環經濟產業園。穿過園區一輛輛滿載廢鉛蓄電池的卡車和一排排廠房,眼前是魚兒在清澈的池水中嬉戲。這池清水的源頭,竟是隔壁生產基地裏排出來的工業廢水。
天能電源材料公司總工程師婁可柏作為天能對外引進的高端人才,「髒」是他對這座小縣城的初印象。資料顯示,2004年以前,長興縣有大大小小鉛蓄電池廠175家,有一些是專做電池回收生意的家庭小作坊。「廢舊電池裏最值錢的是裏面的鉛。」婁可柏演示道,「當時很多小廠用扳手撬開電池的塑料外殼,讓裏面的酸流出來。」因長期違規排污,2004年,長興縣數百名兒童出現鉛中毒症狀。當地政府痛定思痛,強硬的行業整治呼嘯而來。
巨資引入國外工藝 增效減排
廢舊鉛蓄電池再回收,需要巨資投入;再利用,存在技術障礙。2011年,天能投入超過1億元對企業進行技術裝備升級。「地皮、廠房全部連根拔起,進行酸滲漏的防護處理。」董事長張天任巨資從國外引進全自動機械破碎設備和水力分選工藝技術設備,還帶着技術骨幹赴意大利學習。婁可柏帶着技術團隊一邊試運行,一邊根據實際需求研發新技術來提升效能。
如今,廠房間,幾百公斤的廢舊電池從卡車內翻滾下來,被幾個巨大的智能抓手轉移到一旁的粉碎機剝離塑料外殼;與此同時,主控室裏的工人點點屏幕,剝離後的電池便排隊進入回收線,脫硫、壓濾、結晶、熔煉、精煉、合金……等它們再探出頭時,已成一塊塊模樣規整的再生鉛塊。「從廢料中直接回收再生鉛,成本、能耗、排放都大幅降低。」婁可柏告訴記者,經過多次改良,公司的廢舊電池金屬回收率可以做到99%以上、塑料回收率為99%、殘酸回收率達到了100%,「我們打造了閉環式的循環經濟產業鏈,真正實現『變廢為寶』。」
政府補貼 助新能源創企落戶
2019年4月,在石墨相關產品應用領域工作超過15年的周志強在長興縣煤山鎮的南太湖青年科技創業園,註冊成立了浙江華熔科技有限公司,周志強笑說,選擇長興,主要是看中了當時的「政府大禮包」,「租金減免,拎包入住4000多平方米的標準廠房,多項補貼政策實實在在為初創企業減輕了負擔。」周志強告訴記者,經過多年發展,公司目前的量產產品包括光伏與氫能兩大領域,在鋰電池行業也有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