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白話文人物志/英斂之\李春陽

英華,字斂之,號萬松野人,滿族正紅旗人,清同治六年(一八六七年)生於北京西城。其幼年習武,「仆當弱冠前後,頗喜吟詠」,涉獵極廣。「交接多貧苦無聊輩,酒酣耳熱,相與扺掌談天下事。遇奸貪誤國,豪暴虐民諸行為,未嘗不髮指眦裂,痛恨唾詈,為之結轖終宵也。」十九歲閱讀湯若望《主制群徵》,對天主教發生興趣,二十二歲皈依。一九○○年庚子事變,英斂之因離京而幸免於難,日記文稿散失頗多。

他一生做了兩件事,創辦《大公報》,創建輔仁大學。兩事有其一,足以名垂青史。《大公報》於一九○二年創刊,志在變相延續百日維新運動,在政治上英斂之主張君主立憲,忠於光緒帝(他的夫人姓愛新覺羅)。思想上持開放、包容的態度,實際上與蔡元培及《新青年》同仁接近。創刊之日,他在日記扉頁上抄錄梁啟超的詩作「獻身甘作萬矢的,著論求為百世師……」,可以看出,他辦這份報紙受到梁啟超的影響。他主持《大公報》前後十年,以「敢言」享譽京城。曾公開要求慈禧歸政光緒帝,冒着很大的風險,如《大公報序》所言,「忘己之為大,無私之謂公」,論其宗旨,「在開風氣,牖民智;挹彼歐西學術,啟我同胞聰明。」創刊第二天的《〈大公報〉出版弁言》曰:「本報但循泰西報館公例,知無不言。以大公之心,發折中之論;獻可替否,揚正抑邪,非以挾私挾嫌為事;知我罪我,在所不計。」

英斂之時代的《大公報》曾大力提倡白話文,影響甚巨,從創刊之日起,即闢有「附件」一欄,採用白話文體。「近有許多朋友,囑本館演一段白話,附上報上,為便文理不深之人觀看,未嘗非化俗美意。本館不嫌瑣碎,得便即用官話寫出幾條。」

他還用白話發表《戒纏足說》,提出許多具體辦法禁絕這一陋習,宣傳男子剪辮、易服,這些開明的主張與從事革命的人不謀而合。英斂之還派遣女記者呂碧城赴歐美採訪,可謂開風氣之先。

英斂之「保皇」的政治主張始終如一,辛亥革命之後,《大公報》被迫改版,將報頭上的清朝宣統紀年改為中華民國年號,英斂之就隱退了。一九一二年之後,《大公報》的筆政由樊子鎔、唐夢幻主持,英斂之隱居香山靜宜園,潛心宗教和教育,一度做過熊希齡開辦的慈幼院院長。一九一四年在香山成立輔仁社,招教中子弟研究國學。一九一八年著《勸學罪言》,開宗明義即曰:「本國人不通本國文字,何以接人?何以應事?論其效果,不過自絕於高尚社會,自屏於優秀人群而已。此等是非最易了解,尚何足辯?」

一九二五年英斂之得到美國教會的支持,在北京創立公教大學(後改名輔仁),擔任校長,一九二六年一月十日病逝。生前教廷駐華代表剛恆毅(Celso Costantini)為其申請聖大額我略騎尉爵位,在三月二日頒發,已在其卒後一月多了。

陳垣繼任為輔仁大學校長,他評價英斂之如下,讀之令人感慨:

「生平服膺基里斯督,好西利泰、湯道未之言,慕徐子先、李振之之風;慨乾雍以後,教學凌替,隱然以文藝復興為己任,曾於香山靜宜園創輔仁社,四方來遊者眾,猶以為日尚淺,成效未大睹,乃復著書勸學,名曰罪言。卒之誠動教廷,聲聞鄰國,於是有公教大學之設。公教大學,以闡發文明,保存舊學為標幟,造端宏大,未能即成。今甫成國學一部,而先生已齎志以沒矣,悲夫!」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