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英倫漫話/打開心扉\江 恆

  圖:格林德伯恩歌劇節每年舉辦逾一百二十場歌劇表演。\資料圖片

若到倫敦旅遊,少不了看場歌劇,很多人會想到著名的《歌劇魅影》,嚴格來講它是音樂劇,看歌劇的真正去處,是英國南部的雷威斯。

雷威斯雖是邊陲小鎮,卻擁有聞名世界的格林德伯恩歌劇節(Glyndebourne Festival Opera),每年分夏秋兩季開幕,和許多大型國際音樂節一樣,演出匯聚來自全球各地頂尖的歌手和曲目。格林德伯恩歌劇節的誕生,與一段愛情故事有關。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創始人約翰·克里斯蒂遇見了女高音奧黛麗·米爾德梅,對她一見傾心。此後兩人如願結婚,但奧黛麗非常不願放棄歌唱事業,希望丈夫能讓她繼續留在舞台上。一九三四年,約翰和妻子邀請幾位知名音樂人來到他的鄉村別墅格林德伯恩,而這座始建於十六世紀初的別墅,是他從祖父手上繼承的。大家經過一番商討,決定將別墅改造成一個歌劇院,並創辦一個以別墅命名的歌劇音樂節。在第一屆音樂節上,首演了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和《女人心》等歌劇,而奧黛麗作為要角登場,演唱了《蘇珊娜》,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遺憾的是,奧黛麗於一九五三年英年早逝,但她生前曾說,對音樂的共同熱情是他們創辦歌劇節的動力,「如果你要花掉所有的錢,約翰,看在上帝的份上,好好做事。」正是這句話,鼓勵了丈夫把歌劇節辦下去,從早期幾乎完全圍繞着莫扎特的歌劇作品展開,到後來逐漸擴大到包括威爾第、羅西尼等其他作曲家的作品。劇院也從最初可容納三百人,經過多次擴建和改進,如今已容納多達一千二百人,而每年舉辦超過一百二十場現場歌劇表演,吸引約十五萬名觀眾,包括人們耳熟能詳的《卡門》《唐璜》《蝴蝶夫人》和《茶花女》等經典歌劇。

如今九十年過去了,格林德伯恩歌劇節依然保持着生命力,但歌劇本身卻經歷了不少爭議。首先,歌劇被認為是最高雅、也是最古板的藝術形式之一,演出時間往往很長,使用外語,而且很少有人從小就聽歌劇。這種聲譽在英國尤其如此,並且很大程度上與格林德伯恩歌劇節有關,如今大多數歌劇院都已不要求觀眾穿晚禮服出席,而格林德伯恩是至今唯一一個仍保留這項傳統的歌劇節。在夏季演出的中場休息期間,莊園的庭院裏會接待大量身着華麗晚裝、攜帶精心準備的野餐的來賓。對許多人來說,這似乎是一個遠離現實的世界。

更重要的是,歌劇高冷的歷史和唱腔形式,有時會增加人們欣賞的難度。歌劇(Opera)是從拉丁文中「作品」(Opus)演變而來,最早出現在十七世紀的意大利,繼而傳播到歐洲各國,很長一段時間,歌劇都由意大利歌劇佔主要地位。到了十八和十九世紀,意大利歌劇名家以及風行歐陸的莫扎特、貝多芬和梅耶貝爾的名作,一直霸佔英國的音樂舞台。即使現代歌劇經過改良,一些創新歌劇比如布里頓的《仲夏夜之夢》、約翰·亞當斯的《克林霍夫之死》等,仍被認為製作冗長、觀眾難以消化。與此同時,莫扎特的《魔笛》、貝多芬的《費德里奧》、比才的《採珠人》和龐基耶利的《喬康達》等歌劇,雖唱腔優美動聽,但外語歌詞晦澀難懂,常讓字幕翻譯人員和觀眾感到頭痛。

此外,在西方的一些傳統歌劇中,確實存在有問題的劇本。以當今世界上最常表演的歌劇之一《魔笛》為例,它多次被捲入種族主義且帶有性別歧視的爭議,以至於在過去十五年裏,部分歌手和導演一直拒絕接受格林德伯恩歌劇節的演出邀請。另外,《蝴蝶夫人》和《圖蘭朵》中亞洲人物的刻板印象,《卡門》中女人因為炫耀自己的性取向而受到殘酷的懲罰,以及《老實人》中輕浮的笑話等等,均遭到觀眾的詬病。為了平息公眾質疑,加拿大歌劇院還曾從莫扎特的《後宮誘逃》中刪除了反穆斯林語言。

實際上,西方歌劇中的種族主義爭議由來已久。在二○二二年,意大利歌劇院首席女高音的皮膚被塗黑,以扮演威爾第歌劇中的阿依達,而幾十年前,其他歌劇機構已經禁止塗黑臉。當有觀眾提出質疑時,白人主演的回答竟是:「黑臉和黑身是埃塞俄比亞公主標誌」。一位著名的普契尼歌劇學者羅傑·帕克教授在談到《蝴蝶夫人》時感慨,一部真正的作品,就是一部種族主義史。

不得不說,目前在英國,歌劇對於不少觀眾,特別是年輕人缺乏吸引力。用歌劇作家埃里森的話說,有時一聽說要去皇家歌劇院看演出,他們就會搖頭,與歌劇相比,他們更願意聽現代感強的音樂劇。早前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報告顯示,該院的贊助人平均年齡高達六十歲,這正是西方歌劇聽眾高齡化趨勢的一部分。

為更好地實現歌劇的傳承與創新,據藝術總監斯蒂芬·蘭格里奇表示,格林德伯恩歌劇院正在推動多元化和增加時尚感,包括票價優惠,以吸引年輕觀眾。用他的話說,歌劇是通過歌聲和動作講述故事,它存在於每一種文化中,完全有理由讓觀眾打開心扉。不是每個人都必須喜歡它,但每個人都應該有機會看到它。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