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各大小咖啡店,總看到不少顧客正凝視自行攜帶的筆記本電腦,聚精會神地工作。他們以咖啡店作為辦公地點,投入得如進了無人之境,不時拿起桌上的杯子,呷一口咖啡、查看手機信息或看着無人的角落思考放空,然後又再專注回覆電郵、製作簡報表或閱覽網絡信息。
筆者偶爾也會在咖啡店邊進食邊寫作,但只會將此視作善用時間的方式,不會寄望能夠在公眾場所妥貼又高質量地完成重要工作。畢竟咖啡店有太多自己無法控制的客觀因素:進來的各式客人、店員跟顧客的對話聲、瀰漫四周的咖啡與食物氣味等,每一樣都可以令人分神,難以集中地以最佳狀態拚搏。不過現在越來越多人以咖啡店為辦公室,一來愛其地點方便舒適,二來有免費電力和無線網絡供應,三來消費不算太高,「打工仔」負擔得起。尤其斜槓族和自僱人士,如要租用小型辦公室或共享辦公空間,成本上恐不划算,而留在家中工作則要終日困在狹小的蝸居,如果與家人同住就更感打擾。於是,大家紛紛帶着電腦外出,在咖啡室消費數十元,於有空調的環境逗留數小時,默默地為事業而奮戰。
然而站在商家的立場而言,這類咖啡店上班族或許是生意增長的一大障礙。即使店內座無虛席,也不等於貨如輪轉與財源滾滾,因為部分客人像「釘子戶」,一坐數小時,可能只消費一次。近日英國多家咖啡店推出長時間霸佔餐桌禁令,不許顧客在繁忙時間於店內使用筆記本電腦,以減少店主眼中的「數據游民」,為願意多掏錢的消費者騰出空間。此舉當然惹來顧客非議,也令很多咖啡店上班族難堪,可是就商業角度來看,顧客想辦法降低工作成本的同時,店家其實也在面對經營成本的問題。可是究竟顧客購買一杯咖啡,在店內逗留多久後離開才不致生意「白做」和「倒蝕」?那就更需要花成本聘請專業顧問計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