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安永觀察/產學研有機結合 助灣區科創飛躍\陳奕新 梁斯爾

  圖:香港城市大學(東莞)在今年9月開辦首屆四個本科專業。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提出要將大灣區打造成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綱要》發布5年來,大灣區已成為世界範圍內最具實力和潛力的創科集群地之一,具體表現包括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及香港城市大學(東莞)的相繼落地,培育更多科研人才和項目;蓬勃發展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以及一系列推動科研技術與轉化的政策。

可以說,大灣區於人才、政策、資金、市場等方面,構建了完整而優秀的創科生態鏈。企業如何攜手學界,在「產學研」上通力配合,掌握新科技,並借助大灣區的區位優勢開拓新機遇,值得探討與借鑒。

今年9月,香港城市大學(東莞)開學,並開設首批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智能製造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等四個本科專業,成為大灣區產學研合作的又一重要樞紐。早前港科大(廣州)宣布,由廣州市科技局牽頭,廣州產投負責的10億元(人民幣,下同)環港科大(廣州)科技成果轉化母基金正式設立,重點投向港科大(廣州)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和校友創新創業項目,以促進港科大(廣州)科技成果就地轉化。

時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發布一周年,河套深圳園區成長有目共睹。據內媒上月報道,園區至今已聚集440多家科技企業,其中包括西門子等8個世界500強企業研發中心及一眾大型央企研發中心;落地逾160個高端科創項目;引進了16名海內外院士專家和香港5所世界百強高校;科研人才從最初的4300人增加至如今的超過1.5萬人,展現出持續增強的創新資源集聚力和創新人才吸引力。今年年初,規模51億元的社保基金大灣區科技創新專項基金亦落地河套,為科研機構與企業提供更大力度的金融支持。

此外,計劃於10月1日起施行的《廣東省科技創新條例》,圍繞「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鏈謀篇布局。《條例》突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區域創新特色,從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合作機制、重大創新平台建設、科技交流合作、財政科研資金過境港澳使用、支持粵東西北創新發展以及國際科技合作等方面作出制度安排。

為進一步推動科研成果轉化,今年6月公布的《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化中試平台體系推動產業科技互促雙強的實施意見》提出,要整合完善全省中試服務資源,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中試服務中心。中試是產品大規模量產前的中間試驗,是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的重要環節,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中試驗證和成果轉化基地,是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一項重要任務。

尖端技術屢有突破

事實上,過去5年間大灣區推動創科不斷取得突破,助力無數學者和初創企業茁壯成長,為國家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支撐。「產學研」的有機結合,推動了新一代信息、人工智能、大數據、新材料等新興戰略產業的長足發展。此外,在國家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引領下,企業運用綠色金融、綠色技術等推動綠色發展和低碳轉型的需求也更加強勁,成為大灣區發展創科的新突破點。

「產學研」對綠色發展至關重要,以輻射製冷技術為例,利用特殊材料製成的塗層,將熱量從地球轉移至外太空,實現降溫效果,每平方米材料每年可節省約120千克碳排放,這一技術還可用於製作雨傘、衣物、帳篷等生活用品。這項技術利用廣州的產業基礎配套進行量產,以深圳為融資和推廣平台,香港則負責科研及本地和海外項目的落地,靈活運用了大灣區的「產學研」優勢實現綠色科技轉化,幫助企業發展綠色商機的同時也為國家減排出力,為社會整體的環境、社會及管治發展帶來正向變化。

港科大(廣州)碳中和與氣候變化學域及創新創業與公共政策學域署理主任齊曄教授在今年安永主辦的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系列研討會上曾指出,中國的「向綠而行」主要以產業發展和能源安全為驅動,新能源產業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之一。而大灣區要將綠色產業作為重點發展領域,長遠來看需要「技術+金融」支持。

從綠色信貸餘額和綠色債券發行量來看,中國已處於全球領先地位,尤其是大灣區,綠色金融支持產業發展大有可為,加之大灣區具有跨境業務優勢,對綠色發展企業無論是引進海外綠色資本或是進軍海外市場都提供了機會。

(註:陳奕新為安永會計師事務所香港及澳門區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服務合夥人,梁斯爾為安永(中國)企業諮詢有限公司華南區稅務服務合夥人)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