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墟 里/「真經濟」和「感受經濟」\葉 歌

二○二四年美國總統大選,民主、共和兩黨政要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不熱鬧。傳統智慧是經濟狀況好時執政黨佔便宜,反之則在野黨的機會來了。從一系列重要指數來看,美國最近似乎失業率持續走低,通貨膨脹率降到三年來最低,大企業收入走高,股市上揚。另一方面,老百姓仍然覺得食品太貴,錢不經用。

為什麼專家、官員眼中的所謂「真經濟」和大家切身體驗的「感受經濟」(felt economy)差距如此之大?研究者指出,疫情前兩者相差無幾,有幾個因素造成了現狀。一是儘管通脹率有所下降,但價格仍然在上升,大家習慣高價需要時間。二是兩黨對經濟下行的反應不同,共和黨人比民主黨人對「失敗」的敏感度高一倍。三是媒體傾向於報道負面經濟新聞,比如油價高漲,但對油價下跌卻不感興趣。

美國經濟中的長期結構性問題也在發生作用。一九九○到二○○九這二十年間教育費用漲了四倍,幼託費用漲了兩倍,其他商品的價格只提高了百分之七十四。當前房租飛漲,低收入人群租房通常得花費收入的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六十。另外,工資墊底的百分之二十五的人群,疫情前加薪速度比高收入人群緩慢,如今各收入階層的加薪幅度基本持平,但貧富差距沒有縮小。即便是較高收入的人群,疫情期間經濟收縮的後果還餘韻猶存,欠下的信用卡債務還得繼續支付高額利息,所以他們對經濟壓力感受也很深。

說到底,「經濟大勢」的官方判斷取決於每月、每季度的數據,老百姓的感受卻不會依此而行,兩者有所不同也是應有之義。無論如何,如果大選前民眾對經濟依然強烈不滿,那民主黨前景堪慮。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