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佳節將至。除了賞月、吃月餅的習俗,香港更有舞火龍這一傳統文化活動,其中大坑舞火龍歷史已有逾百年。明天是「迎月日」,舞火龍隊伍將穿梭大坑區的大街小巷,由浣紗街伸延至銅鑼灣道,為市民帶來節日的祝福。節日前夕,記者循着「火龍路徑」,在大坑走走停停,感受舞火龍這一傳統習俗對該區人文生活的滋養。\大公報記者 劉 毅
明天是「迎月日」,大坑舞火龍一連三日舉行,屆時由300位健兒引領,穿行大坑的街巷,表演範圍由浣紗街至銅鑼灣道,十分熱鬧。記者日前在大坑漫步,所行走的路線正是舞火龍經過的道路。
火龍徑彩燈處處
大坑原是港島的一個傳統客家村落,擁有超過百年歷史,因從前有一條「大坑」明渠而得名,今日的銅鑼灣在當年是一條海岸線。
如今,大坑既保留着傳統元素,也不失現代活力,新舊對比之間,自成韻味。
港島居民借閱書籍,總會想到位於銅鑼灣的香港中央圖書館,而大坑似是隱在圖書館附近的「後花園」般存在,從皇仁書院作為起點,經火龍徑穿行過去,才發現別有洞天。區內中外文化交疊的歷史蹤跡,加上延續逾百年的舞火龍傳統,構成大坑風情畫。
走訪當日,因中秋節將至,從連接大坑的火龍徑開始,已經充滿舞火龍元素,這條路徑上彩燈處處,燈管懸掛處可見「大坑中秋舞火龍,非遺傳承在大坑」的字樣,三三兩兩的工人師傅正在為舞火龍的順利舉行而密鑼緊鼓地準備,他們多是大坑居民,承傳着從父輩那裏學來的紮火龍技藝。
今日的大坑居民為了中秋的慶典活動而奔忙,為的是增添節日氣氛。
時間若回到19世紀,也就是百多年前,當時大坑居民為消災滅瘟而紮火龍,龍身上插滿線香,在中秋前後,即農曆八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個晚上,舞動火龍穿過大坑的大街小巷,以驅瘟疫。此後,這項習俗便流傳至今,舞火龍宗旨是保大坑合境平安。
新潮與傳統交融
行至火龍徑盡頭,是慶祝大坑中秋火龍盛會的花牌,繼續前行到浣紗街,一路上可見在傳統基礎之上,現代社區的發展,便利店、文青咖啡店、潮牌店等點綴在井字交疊的街道兩旁,與社區的傳統韻味交融。舞火龍宣傳標語、舞火龍元素隨處可見,就連新潮咖啡店前豎立的也是兩座小型的中式石獅子,潮牌店門前懸掛的是紅色燈籠,沿途也不乏寫有大坑火龍的旗幟。
整個社區洋溢着迎接舞火龍活動的熱鬧氛圍,大坑書館街12號的大坑火龍文化館,也多了預約前來參加導賞的遊人,大家聽得認真,展現出對這一文化濃厚的興趣。
與浣紗街平行的街道蓮花宮西街,走到盡頭是蓮花宮,火龍的點睛儀式在這裏舉行,人們為火龍眼部繪上一筆,為其「注入生命」。蓮花宮是一座觀音廟,建築獨特,蘊含着本地文化特色,距今已有近160年的歷史,本是靠山臨海的格局,彼時是與海邊石堤路之間為農地,並無樓宇阻擋。但因為填海造地,多根支柱之間的拱形結構已不易看見。
在蓮花宮的東面後方,拾級而上,來到蓮花宮公園,眼前視野開闊,濃濃綠意撲面而來,左手邊是兩座涼亭,抬頭便見山澗水流潺潺湧出。整座公園雖非名勝古蹟,也無甚故事,卻也不失雅趣。
站在蓮花宮前,忍不住懷想,填海造地前,此處的光景。如今,雖然海水已經變成陸地,但有關舞火龍的習俗代代相傳,大坑居民依然珍之愛之,身體力行,舞動火龍,讓這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
大坑火龍文化館
位於書館街12號的大坑火龍文化館,是公眾參觀了解大坑舞火龍歷史的好去處。該館前身是1909年的孔聖義學,1949年重建成三層樓建築物,建築外牆為白色,展品多集中在地下大廳,門口處即可見一個可愛的舞火龍模型。
經過舞火龍模型,展廳牆上介紹大坑舞火龍來源和歷史,資料豐富,供訪客詳細閱讀。再往裏走,就是主要展示場地,專門設置了一個展位,擺放的是舞火龍場景模型,生動立體,活靈活現呈現龍巡遊過程。為了讓觀眾更加立體感受,館內弧形大屏幕播放舞火龍紀錄片。
記者到訪時,因為臨近中秋,預約參與導賞團隊很多,大家對大坑舞火龍歷史充滿興趣,紛紛向導賞員了解舞火龍招式,想必是為了中秋期間觀看舞火龍做一做功課。
除了展現歷史的脈絡,館方更推出舞火龍相關周邊,譬如擺件、日曆、鑰匙扣等,十分有趣。門口還有方便讀者蓋印的紀念章,訪客可以蓋上文化館的印章,實現愉快「打卡」。
勵德邨
大坑歷史悠久,卻也不失新潮一面。在井字分布的舊街區,既寧靜又充滿煙火氣,形成獨特的社區氣質。有時一間普通的茶餐廳、一座普通的唐樓、一處公共房屋,查查相關資料,可能會發現它也有一段光輝的歲月。勵德邨就是這樣一處存在,舊式公屋卻不失設計感。
大坑的整體布局分為山上和山下,去往勵德邨是要往山上的方向走,走過長的樓梯,才能到達。勵德邨作為香港唯一一個圓筒設計的公屋,其設計猶如電影中的旋轉樓梯,也確實有電影劇組發掘到了這一點。2017年,真人版《攻殼機動隊》以香港作為拍攝背景,取景地就有大坑勵德邨。由此可見,這處圓筒式公屋設計,特別是從頂部俯瞰的角度,層層疊疊宣傳的設計效果,給了創作者太多想像空間,縱然是拍一部科幻電影,又有什麼關係?
勵德邨是一片住宅區,閒人不得進入樓宇或進行拍攝,即使是訪客也要記住保持安靜。
虎豹別墅
來到大坑,怎能不去虎豹別墅?沿着大坑道,一路上山,途經勵德邨住宅群,再經過一條水渠,繼續往前走,抬眼處,就能看到虎豹別墅,慢慢靠近過去,整座建築逐漸清晰,因為是依山而建,氣勢十足,人站在大門外,甚至不能望到建築內一二。
虎豹別墅原本的主人為胡文虎及其家屬,建築風格為中國園林建築外加南洋色彩,以「虎塔」及「十八層地獄」最為知名。七層的白色六角「虎塔」高44米,而「十八層地獄」名字聽上去雖有點瘮人,它實則是牆壁上的浮雕,內容刻畫的是落油鑊、勾脷筋等場景,以做壞事必受懲罰的理念啟示眾人行善的重要性。
大宅正門屬月洞門,可將私人花園及原有的萬金油花園的翠綠景致,引向室內,建築內有客廳、飯廳、閱讀室、遊戲室及音樂室,客廳設計具濃厚中國色彩,採用飛簷作壁飾,如若想要研究中國建築特色風格,虎豹別墅會是一個很不錯的參照物。
近年,虎豹別墅也加入了政府古蹟活化名單當中,也曾被民間機構活化使用,重新賦予其功能,但後來因為經營問題而交還政府。自2023年6月9日起,虎豹別墅重新免費開放,市民可於古蹟辦網頁預約導賞團參觀。
聖公會聖馬利亞堂
在大坑漫步,時常會被中外文化的交融所打動,比如就算在舊唐樓掩映的西餐店品味一個下午茶,也會發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戶外餐飲區售賣西餐,也能發揮對於唐樓的利用特色。故而在此地,約上好友、品美食、飲美酒,自在之餘,亦能充分感受到這座城市中西合璧的特色。
談及中外文化交融,就要說到本地的教堂文化,印象中,教堂外表一定是西洋風情,但大坑的聖公會聖馬利亞堂,卻是一個例外。沿着大坑道外一路走過來,沿途就會看到一面長滿爬山虎的中式廟宇建築,原來是一座糅合中國特色和文藝復興建築風格的教堂,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這座教堂是香港聖公會在港島東區發展傳教事工第一所的教會,於1911年成立,位於銅鑼灣大坑道2A號近東院道及銅鑼灣道交界,現時為香港聖公會香港島教區的教堂。整座建築環境古樸,院內樹木蓊鬱,爬山虎的旺盛生命力,都讓一切有了時間的濾鏡。只是站在門外望上一望,也能感受到其所經歷的厚重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