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特區政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戰略和路徑愈發清晰,投入創科產業的力度也在加大。隨着國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啟動,兩地互聯互通機制日益走向成熟,預期香港在全面對接國家戰略和釋放自身優勢潛能,加快融入大灣區科技創新生態圈,以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升級,以改革創新思維開闢新的發展機遇。
香港經濟轉型發展已進入關鍵時期:一方面是香港自身經濟增長模式亟待調整,傳統的增長模式已無法適應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另一方面在於國家的戰略布局發生調整,即從過去的粗放型的增長模式向高質量發展轉變,這也為香港的產業轉型帶來了新的機遇。
為什麼說,香港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必然趨勢?
一方面,香港經濟增長面臨新的內外挑戰。由於地緣政治形勢變化及「逆全球化」思潮湧現,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遭遇外部衝擊較大,加上新冠疫情影響,香港經濟遇到一定衝擊。香港經濟的內生性增長也面臨轉型陣痛的壓力,迫切需要擺脫舊的增長路徑依賴,尋求新的增長點。考慮到外部形勢存在不確定性與國內經濟新舊動能轉換存在「陣痛」,以及本港零售餐飲、商業地產等行業存在波動,亟需結構化政策驅動經濟持續增長。除了鞏固一些傳統優勢,還需要加大改革創新,以更大力度推進新舊模式更替和新舊動能轉換,通過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升級,鞏固提升全球競爭優勢。
另一方面,香港的產業亟待優化升級。傳統意義上,香港的外向型經濟模式有其歷史原因,也與其地理區位和資源稟賦有關,故逐漸形成了以金融和貿易為主的服務業佔主要地位的經濟模式。客觀而言,香港如今的產業結構雖然是適應內外形勢變化的結果,但也面臨轉型升級的現實需要。近年來,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特區政府相繼發布《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制訂未來5至10年創科發展戰略規劃,計劃將研發強度提升至2%,並推出100億元的「新型工業加速計劃」,瞄準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AI)與數據科學、先進製造和新能源科技三大戰略科技領域,加大布局未來產業。
自身擁有三大優勢
在筆者看來,香港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以下三點優勢:
其一,香港是國家的內外循環重要支點。香港在「一國兩制」下擁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在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扮演關鍵角色。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
近年來,國家加大對香港的戰略布局,賦予香港在服務國家高水平制度型開放進程中擔當重任。2019年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戰略目標,明確提出香港「大力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培育新興產業」。同年國家科技部與香港攜手推出聯合資助計劃,強化兩地科技合作,支持香港加快建設國際創科中心。2023年發布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進一步謀劃「攜手打造深港科技創新開放合作新標桿和國際科技創新高地」。
香港未來可充分釋放「創新+人才+資金」集聚效應,以及「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巨大潛能,將有望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同時,香港在法律、財務、審計及評級等的國際化專業服務平台,有利於更好地發揮香港的國際經驗,對標高水平國際經貿規則,主動參與到國家高水平制度型開放。
其二,香港的科技創新擁有比較競爭優勢。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GII)》百強科技集群顯示,「廣州─深圳─香港」科技集群連續五年排名全球第二,得益於香港所擁有的頂尖的科研人才資源及科研實力。
過去三年間,香港特區政府也加快了推動產業升級,以科技創新引領未來發展,在科技創新等關鍵領域超前布局,包括引進國際優秀人才和創科企業,以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為依託,致力於打造包括北部都會區在內的科技創新基地,同時繼續壯大數碼港和科技園規模,加大扶持中小型科技企業在港發展。
統計顯示,截至2022年底,香港創科領域從業人員數量已接近5萬人,其中研發人員較2014年上升35%達到近4萬人。此外,香港擁有16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及6所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各類資本參與香港科技創新的興趣濃厚。例如香港科技大學投入5億元成立創新創業基金(Redbird Innovation Fund),並將吸納市場投資夥伴,與港科大共同創立價值達20億元的風險投資基金,以支持港科大初創企業的發展。由特區政府全資擁有的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則被視為「港版淡馬錫」,旨在於推進香港創科發展。
其三,香港具備支持科技創新關鍵要素組合。從行業發展周期來看,科技創新的發展主要依賴於高投入和長期投資,即所謂的耐心資本,高成長、高風險和高回報的科技創新產業離不開金融的配套支持。香港立足於「三個中心、一個高地」的定位,兼具金融、貿易、航運以及人才等核心要素資源組合,因而對發展新質生產力而言可以說是得天獨厚的條件。
目前,港股市場2609家上市公司的總市值約為31萬億元,新股中的科技、製造業等佔比提升。2023年3月香港證監會與聯交所推出「18C」改革,允許未盈利甚至無收入的「特專」科技公司上市,2024年8月又宣布修訂規則,大幅下調專特科技公司上市門檻及特殊目的公司(SPAC)進行SPAC併購交易的門檻,以強化香港作為科創企業理想上市目的地的地位。
未來,香港可以加強資本市場和資管等資金密集優勢,吸引更多科技企業並加大科技創新投資力度,將科技園、數碼港以及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打造成為從「1到10」,以及「10到100」的「轉化基地」,逐步形成新質生產力的規模效應。
長遠發展三項建議
最後,筆者對於香港發展新質生產力有三點建議:
一是聚焦服務國家高水平開放,深化兩地互聯互通。建議從三個層面着手:(1)香港須精準定位自身在服務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角色功能,持續發揮連接內地和全球資本市場及投資者的關鍵紐帶作用,進一步深化兩地服務貿易開放合作;(2)香港未來將承擔大量國家高水平制度型開放試點的任務,須不斷總結國家高水平開放試點的經驗成果,深化兩地互聯互通機制,加強服務中資企業「引進來」、「走出去」;(3)建立推動香港科技發展藍圖落地的配套機制,同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及成渝等重點科技創新產業集聚地建立長期合作,積極對接重點科技創新龍頭企業、中小型科創企業赴港投融資。
二是持續發揮比較競爭優勢,加快打造國際創科中心。建議從三個層面着手:(1)建立完善促進科技創新的政策體系,在行政職能、專門機構、財政預算規劃以及科研經費管理等維度推動改革創新,加快推進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新田科技城基礎建設及加大招商引資、引才力度;(2)借鑒內地的地方產業基金的成熟作法,比如合肥模式、深圳模式等,以政府創科產業基金帶動吸納私人資本參與,共同做大科技創新投資規模;(3)圍繞基礎研究和成果轉化健全配套市場機制,集合國際知識產權機構、高等院校、專業服務公司等力量,搭建有利於技術成果轉化的平台,完善知識產權法律保護及成果定價、轉讓等功能。
三是推動創科金融服務建設,支持科技創新發展。建議從三個層面着手:(1)以改革創新思維推動科技創新落地,例如由政府全資建立服務科技創新發展的投資機構,並培育更多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耐心資本;(2)構建公共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及研究所、重點實驗室等合作交流平台,建立各層級的聯絡對接常態化機制,推動重點科技創新計劃、科技創新產業在大灣區的分工協作;(3)引導和支持香港金融機構發展科技金融,譬如深挖商業銀行、保險以及資管等結構化潛力,鼓勵長期投資、科技股權投資,提高科技行業信貸佔比,擴大創科產業投資規模,提升科技金融服務品質。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