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團結香港基金舉辦十周年慶祝酒會,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致賀信,希望各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主席給香港企業家的重要回信精神,傳承愛國愛鄉優良傳統,識變應變求變,團結一心搶抓機遇,拚經濟、搞建設、謀發展,為香港的繁榮穩定作出實實在在的努力。賀信既體現了對團結香港基金寄予的厚望,更是對香港社會各界尤其是工商界、企業家寄予的殷切希望。在香港發展的關鍵階段,工商界既要抓緊機遇,更要從大局着想,在發展中彰顯推動香港發展的責任擔當。
深入理解夏寶龍主任賀信傳遞的信息,要把握好三個層面。
一是要清晰把握香港當前的發展形勢。賀信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一國兩制』實踐進入了新階段,香港發展前景廣闊、風光無限。」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主任鄭雁雄昨日在致辭時亦指出,「當前,香港『一國兩制』實踐進入了由亂到治走向由治及興、破解深層矛盾實現長期繁榮穩定、弘揚創新精神引領香港再創新輝煌的新階段」。
香港當前處在一個發展的關鍵階段。大背景是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總體部署,為香港實現更好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其次是香港「一國兩制」實踐進入新階段,面臨如何加快推進由治及興,以及破解長期未破解的深層矛盾和問題,以創造更大的發展成就。這樣的形勢下,香港社會各界都要有責任意識、開創意識、求變意識,才能跟上時代要求。
識變求變與政府同向同行
二是要團結一心拚經濟搞建設謀發展。賀信指出,「希望大家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主席給香港企業家的重要回信精神,傳承愛國愛鄉優良傳統,順應時代發展變化,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充分發揮智庫功能和各企業家愛國護港的優勢及傳統,堅定地支持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依法施政,團結一心搶抓機遇,拚經濟、搞建設、謀發展,為香港的繁榮穩定作出實實在在的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唯有發展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唯有發展才能滿足港人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嚮往。時代在變化,傳統優勢不可能永遠不變,跟不上時代最終只會被拋棄,這樣的例子有太多。香港未來前景廣闊,信心是來自於「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來自於國家發展的歷史機遇,更來自於中央全方位的強大支持。
但歸根結底,香港的發展需要由廣大香港市民來推動,七百多萬市民,在堅定發展信心的同時,要有團結一致的信念,更要有識變應變求變的開創拚搏精神。既不能安於「舒適區」不思進取,也不能有被動僥倖心理,關鍵就是要有「變」的意識。
事實上,夏寶龍主任在過去半年多時間裏,已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識變應變求變。日前在北京會見行政長官李家超時便指出,「相信特區政府一定能夠乘三中全會東風,團結帶領社會各界主動識變、應變、求變,積極穩妥推進各領域改革,抓具體、重實效,在國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展現更大作為。」需有主動作為,才能將發展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長期坐而論道只會錯失機遇
三是要轉化成實實在在的實際行動。在複雜的發展形勢下,社會各界已經充分認識到改革求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決定香港能否把握機會再邁新台階的關鍵,在於能否將認識轉化成實際行動,能否將行動匯聚成強大的前進力量。夏寶龍主任日前曾指出,希望香港社會各界特別是工商界、企業家堅定支持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依法施政,團結一心搶抓機遇,拚經濟、搞建設、謀發展,把愛國愛港熱情轉化為一項一項具體的實際行動,齊心協力推動香港實現由治及興,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把愛國愛港熱情轉化為一項一項具體的實際行動」,是很有指引意義的。昨日鄭雁雄主任亦指出,當前必須辯證地把握好四對關係:堅定信心與正視困難、鞏固優勢與防範風險、政府擔當與社會作為、坐而論道與起而行之的重大關係。長期坐而論道而不付諸行動,最終只會錯失機遇。香港工商界、企業家都是「實幹家」,通過自身努力在各自領域取得了成功。而在當前香港發展的關鍵階段,更應發揮好自身的優勢,發揮出靈活應變的特點,主動積極作為,通過一件一件的工作、一項一項的行動,共同努力推動香港的發展。
乘改革東風、抓時代機遇、繪發展新篇,在服務國家、建設香港上展現新擔當新作為。我們相信,通過特區政府的努力,以及社會各界的齊心協力,香港一定能夠不斷鞏固優勢、強化競爭力,早日建成「八大中心」,在未來開創更廣闊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