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飄萍是浙江東陽人,生於一八八六年,與邵元沖、陳布雷係浙江高師同學,曾任《漢民日報》主筆,並以此入獄,獲釋後亡命日本入法政大學,章士釗很欣賞邵飄萍的文章,認為他「清通簡要,雅善譏彈,信良器也。」創刊《京報》前,他曾代為主持過《甲寅》。
一九一六年,即《新青年》發表胡適的「八不主義」和陳獨秀的「三個推倒」,拉開白話文運動序幕的前一年,三十歲的邵飄萍被《申報》派駐北京,成為駐京特派記者。他成立了中國第一家新聞通訊社──新聞編譯社,並兼任《時報》駐京記者,開始了他為期十年的輝煌生涯。
一九一八年邵飄萍的《京報》創刊,編輯部懸掛他手書的四個大字:「鐵肩辣手」,出自明代楊椒山詩句:「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他將「妙手」易為「辣手」,頗有嫉惡如仇的情懷和寸鐵殺人的自負。「愚個人既素無黨派關係,更不欲以特殊勢力為報紙之後盾。根基薄弱,而言論尚較自由。蓋《京報》創刊之志趣,非有政治目的,惟以愚個人既樂從事於新聞之業,欲以《京報》供改良我國新聞之試驗,為社會發表意見之機關」,一句話,「崇拜真理,反對武力,乃《京報》持論之精神。」
一九一八年在北京大學理科第十六教室,新聞研究會成立,校長蔡元培親任會長,徐寶璜和邵飄萍任研究會導師,每周舉辦專題演講,「研究新聞學理,增長新聞經驗,以謀新聞事業之發展」。邵飄萍的《京報》刊登了徵求會員的啟事,不久有五十五位會員參與,其中二十三人聽講一年以上,三十二人聽講半年以上,多為北大學生和職員。火燒趙家樓後,陳獨秀被捕,《京報》被查封,邵飄萍化妝逃了出去,亡命日本,他的朋友張季鸞介紹他進入日本最大的新聞機構「朝日新聞社」任職,在這家大新聞機構的工作,令他萌生了更高的專業期許。
一九二○年秋「安福系」政府倒台,《京報》得以復刊,邵飄萍將它遷入宣武門外騾馬市大街魏染胡同三十五號一座小樓,樓上是編輯部、經理室,樓下是營業部、傳達室,樓後的四合院是邵飄萍公館。邵飄萍立志要將它辦成「一依東西最進步之報紙體裁,務使精神活潑,趣味濃厚」。
一九二六年四月二十四日下午,邵飄萍從六國飯店回報館時遭偵緝隊逮捕,四月二十六日被直奉聯軍執法處綁縛至北京天橋槍決,年僅四十歲。
殺害邵飄萍的是剛剛取代了段祺瑞政府的奉系軍閥張作霖,公開宣布的理由是勾結赤俄,宣傳共產,罪在不赦,據說與郭松齡倒戈有牽連。邵飄萍生前與新記《大公報》創辦人之一張季鸞友善,遇害以後,張季鸞曾經幫助其遺孀祝文秀。
湯爾和曾說:「中國有報紙五十二年,足當新聞外交而無愧者,以余所知,僅得二人,一為黃遠生,一即飄萍。遠生以不世出之才,橫被摧折已矣,不復言矣;飄萍方在盛年,踔厲奮發,又嘗飽經痛苦,舉凡所謂窮餓、羈囚、逋逃、淪落、兄弟妻子離散,人生所不堪之楚毒,殆無不以一身受之。」
邵飄萍短暫的一生,全部獻給了剛剛起步的中國新聞事業,誠如他在《東方雜誌》上發文所言,「個人之活動亦足以使全體發生重大之變化」。
(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