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歐盟各成員國的政策取向分化,致使歐盟在制定投資審查、貿易政策和產業政策時常常出現「左右搖擺」的局面。雖然歐盟面臨重大危機,但卻難以啟動「徹底的變革」,反而落入到保護主義的「陷阱」,預計將削弱歐盟的投資優勢,並阻礙歐盟的產業升級,也不利於實現綠色和可持續目標。
據歐盟啟動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關稅案的書面意見結果顯示,12個歐盟成員國支持,4個反對,11個棄權。這一結果再次凸顯歐盟內部在貿易政策上的「撕裂」現象。歐盟掀起的「關稅戰」顯然違背自身「戰略自主」的願景,最終將遭到反噬,加劇歐盟經濟低迷和地緣政治風險。
「逆全球化」思潮削弱歐元區的投資競爭力。歐盟在成立伊始以支持全球化和多元化而在全球市場獲利,但近年卻走向「逆全球化」潮流,映射歐洲日益嚴峻的政治右翼傾向和更加保守的政策取向。
保護主義必遭反噬
2020年10月,歐盟全面實施《外國直接投資審查條例》,雖強調阻止涉及安全或公共秩序風險的投資,但也日漸影響外國投資流入歐盟的整體流量。2022年歐盟的外商直接投資(FDI)流量首次為負,達到負848.3億美元,2023年僅恢復至586億美元,遠低於2019年的6273億美元。2023年7月,歐盟發布《歐洲經濟安全戰略》強調,成員國需要對歐盟經濟安全風險達成共識,並更好地利用現有工具。2024年1月,歐盟發布「歐洲經濟安全一籃子計劃」,以「去風險」、強化供應鏈韌性以及維護經濟安全為由,推出包括對外投資審查、出口管制等在內的五大類措施,進一步落實《歐洲經濟安全戰略》。
歐盟泛化「經濟安全」的措施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導致經濟體系壁壘化,加劇全球經濟和產業格局碎片化,展現歐盟內部不斷深化的「逆全球化」和保護主義思潮,但能否真正保護歐盟利益卻是未知數。
保護主義政策將阻礙歐盟的產業升級。歐盟在傳統製造領域具有較強競爭優勢,但缺乏科技創新的政策和市場,歐盟在數字經濟、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領域發展較慢。歐洲央行前行長馬里奧·德拉吉(Mario Draghi)團隊發布的《歐洲競爭力的未來》研究報告顯示,2013至2023年歐盟的信息技術產業營收比重從22%降至18%,而美國、中國分別升至38%和11%。
歐盟率先推出《數字市場法案》、《人工智能法案》等監管立法,但在新興產業投資和貿易政策趨於保守,嚴重依賴傳統生產製造業。歐盟沒有出現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數字平台,在雲計算基礎設施和量子計算等前沿領域也發展滯後。據統計顯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全球人工智能(AI)企業近3萬家,美國和中國的全球佔比分別達為34%、15%。可見,歐盟已經開始「掉隊」。
過度保守政策將制約歐盟綠色可持續目標。歐盟作為綠色和可持續發展的踐行者,過去數年致力於推動綠色投資,包括「歐盟綠色新政」及大規模清潔能源投資計劃。2001年歐盟即通過立法推廣可再生能源發電,但受限於歐盟穩定與增長公約(SGP),歐盟成員國在推進綠色投資的進展落後,新能源產業已經「掉隊」,比如在新能源電池市場,中日韓三國已經搶佔全球市場90%以上份額;2023年歐盟新註冊的電動車佔比僅14.6%,純電動車佔所有汽車的比重僅1.7%。
歐盟行政部門預計,2030-2050年歐盟僅在能源和交通領域實現脫碳目標就需要每年1.5萬億歐元。但歐盟在綠色投資領域處處設限,不僅增加綠色投資門檻,而且執意對中國電動車徵收關稅,以及歐盟成員國在補貼新能源產業的政策搖擺不定,將很難改變歐盟在新能源產業的落後局面,過度保守的政策加劇了這一矛盾。
中歐貿易持續下降
中歐經貿雖有競爭,但互補性也很強。中歐雙方在地緣政治、氣候變化及經貿領域具有廣泛共同利益和合作基礎,雙方互為重要的貿易和投資夥伴。《中國歐盟商會商業信心調查2023》顯示,超過90%的受訪歐洲企業計劃將中國作為投資目的地。《歐盟中國商會2023年年度報告》顯示,超過八成受訪中國企業計劃擴大在歐發展。雖然中歐經貿關係遭遇一些挫折,但總體上仍保持較強的韌性和互利共贏的基礎,2024年1月至8月雙方進出口規模為5230.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略增,歐盟仍是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
其中,中德和中法經貿關係是中歐合作的「壓艙石」,2023年中國和德法兩國的貿易額合計2857.2億美元,佔整個中國和歐盟進出口貿易額的比重達到36.5%。中國連續八年成為德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儘管中歐經貿關係遭遇逆流,德國仍持續擴大對華投資,2022年德國對中國的直接投資規模增至185.5億美元,六年間的增幅高達136.6%。2024年上半年,德國對華投資達73億歐元,創下歷史新高。筆者預計,中歐經貿合作仍具潛力,而且符合雙方互利共贏和願景。
中歐經貿關係面臨新的考驗,將經歷再平衡。由於烏克蘭危機等地緣政治風險上升,以及美國施壓歐盟對華實施「去風險」政策,中歐經貿關係處於調整期。美國施壓荷蘭擴大對華芯片及光刻機出口限制,以及刻意加大同歐盟的進出口貿易,2023年歐盟同美國的進出口貿易額為8482億歐元,美國已經成為歐盟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同期,歐盟同中國的進出口貿易額為7401億歐元,比美歐貿易額要少1081億歐元。
近年來歐盟內部政策逐漸轉向,此前《中歐全面投資協定》被歐方凍結,至今尚未重啟談判,近期歐盟將表決對華電動汽車加徵關稅案,顯然是對中歐整體經貿關係「發難」,表明歐盟內部對中歐經貿關係處於重構期。上述舉措不但對解決雙向貿易爭端無益,而且嚴重破壞雙方合作共識。
前景與展望
歐盟經濟長期低迷的態勢將很難扭轉,其主要成員國的增長放緩仍將是主要拖累,「三巨頭」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的經濟均步入零增長時代。世界銀行統計,1991年至2023年德國、法國、意大利的經濟總量佔全球的比重從18.4%降至9.2%。一方面,歐盟經濟增長乏力,產業升級受挫,缺乏寬鬆和開放的數字經濟政策,而且受制於歐盟的決策體系和成員國巨大差異,統一推進歐盟綠色和數字轉型的阻力較大,另一方面是歐盟的經貿政策轉向,愈發嚴重的「逆全球化」和保護主義不斷侵蝕歐盟的增長基礎,加劇了歐盟經濟復甦的脆弱性,即便通過降息短期內能夠緩解緊縮壓力,但財政赤字的約束和產業政策的不利將製造新的不確定性。
短期來看,歐盟經濟所面臨的通脹壓力減輕,降息將有助於改善投資和消費信心不足問題,但單純依靠貨幣政策調整的效果有限,無法「對症下藥」。如何平衡好歐盟《穩定與增長公約》控制支出與成員國高赤字的關係將影響歐盟經濟增長前景。
中長期來看,歐盟經濟不僅要克服外部環境變化和防範地緣政治風險,而且迫切需要尋求新一輪的改革,但愈演愈烈的保護主義將抬高歐盟貿易和投資的風險溢價。倘若歐盟執意通過升級「貿易戰」和實施更加嚴厲的投資審查、出口管制等措施,一方面將導致多邊主義秩序危機加深,惡化歐盟的外部增長環境,另一方面將損害歐盟的「戰略自主」和多數成員國的共同利益,貽誤發展良機。
歐盟面臨日益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氣候危機和地緣政治風險,亟待改革。如「德拉吉報告」所指,如果不推行這些改革,歐盟就可能在無力承擔落後後果的時候落後更多。於中歐經貿關係而言,雙方在氣候變化、綠色轉型和地緣政治方面擁有廣闊的合作潛力空間和歷史機遇。歐盟要真正實現「戰略自主」,仍然需要發展好、維護好雙方關係,妥善處理好經濟安全和市場開放、公平貿易的關係,避免泛化「經濟安全」,通過「徹底的變革」和開放合作來提升歐盟的競爭力。
(作者為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