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普通讀者/頑童·夏娃·彼得兔\米哈

規矩是社會的基本,從交通規則到職場規矩,甚至是一些未明言的社會慣例,規矩無處不在。遵守這些規矩,讓我們感覺生活井然有序,但當有人打破它們時,人們的注意力又立刻被吸引住了:那個打破規矩的人會發生什麼事?他們會被懲罰嗎?他們下一步會怎樣做呢?

如此的張力,成為了不少故事的核心。試想一想,夏娃、潘朵拉和彼得兔有什麼共同點?他們都被給予了「規矩」,然後打破了它:夏娃吃了禁果,潘朵拉打開了魔盒,彼得兔闖進了麥奎格先生的花園。從此,他們的故事正式開始。

馬克·吐溫的經典兒童文學《頑童流浪記》(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也是如此這般的一個故事。主角哈克·費恩是一名「頑童」,顧名思義,就是一個不守規矩的孩子。

在故事之初,頑童受不了每天必須穿着整齊衣服、依照禮儀用餐、上教堂聽布道等等規矩,以至最後偷偷離去。到了故事的中段,頑童更是打破了根深蒂固的奴隸制規矩,幫助黑奴吉姆逃亡。

頑童不守規矩,但不代表他沒有內心掙扎。他自我犧牲,同時承擔了巨大壓力,甚至認為自己會下地獄,但他依然堅持幫助吉姆。這樣的情節安排,固然建基於作者對奴隸制度和種族歧視的批判,也同時是一種常見的故事形式:主角行為無私,同時付出代價,他打破了一些規矩,卻是為了遵循更內在、更高尚的規矩。

但,不守規矩的人,除了頑童,還有騙子、惡人、作弊者。「作弊者」是故事裏的反派,他們打破規則,卻是為了自私的目的,逃避個人責任,並試圖隱藏自己的行為。

在頑童的故事裏,那兩名自稱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儲君和畢爾治華特公爵的騙子,以至頑童的惡父都是「作弊者」,他們不守規矩的行為,令讀者期待他們受到懲罰,而那些懲罰是必要的,因為這提醒我們:規矩依然有效、規矩應該被遵守。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