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墟 里/找回失落的時間\葉 歌

開學前同事人人緊張,抱怨還沒備好課。一開學又忙得暈頭轉向,恨不得一天有四十八小時。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Cassie Holmes在研究中發現,怎麼看待時間能影響個人行為。覺得自己很忙,就很難有心情助人為樂。想像未來比現在空閒,就容易作出過多承諾。時間無法增加,怎麼才能遊刃有餘,不被焦慮支配呢?

Holmes提出,首先可以做記錄,每半小時就寫下具體做的事及當時的心情。每天統計一下什麼事情花了最多時間,什麼讓我們真正感到幸福。如果兩者不統一,就需要做出調整了。其次,切忌「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不要只關注每小時的任務,而要考慮一生。她有個學生統計了一輩子能和父母一起吃多少頓晚飯,發現離家後和雙親共進晚餐的機會只剩下一生的百分之八了。於是幡然醒悟,再忙也要抽時間回家,對母親嘮叨的容忍度也提高了。意識到什麼最重要,就不至於在貌似緊急、實際無關大局的事情上多費精力。還有,如果把周末當「放假」,哪怕並未增加新鮮活動,也會更享受吃飯、散步等日常行為,周一的幸福感也更強。反之,如果一心二用,休息時腦子裏想的都是接下來要完成多少任務,不能活在當下,那體驗感、獲得感一定較差。

以上當然都有道理。但我想要真正達到從容境界,還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和人生閱歷。如果溫飽都有問題,急着找飯轍,肯定難以放下包袱,享受人生。如果對現狀缺乏安全感,大概也很難精準判斷輕重緩急,將「最佳優先」付諸實踐。人生本就是歷練,我們都得慢慢學會如何過好人生。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