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文化名家香江足跡】系列四/近現代教育的開拓者 蔡元培在香港的最後時光

  圖:蔡元培。

香港南區文學徑有不少紀念文化名人之地標,其中有一處,位於香港仔海傍道近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入口,是紀念蔡元培的雕塑「漫步過去」,展示中國近現代思想家、教育家、曾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所提出「自省」的教育理念。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香港分會主席鄭培凱表示,蔡元培是中國近現代偉大的文化名人,1937年移居香港,文化軌跡雖不多,但對後世具有重大的啟示性。\大公報記者 劉 毅

縱觀中國近現代史,蔡元培可當傳奇二字,他既是革命者,也是教育家,早年接受傳統科舉教育,進士出身。1905年,同盟會成立,孫中山委任蔡元培為同盟會上海分會負責人。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大膽革新,開「學術」與「自由」之風,支持新文化運動。

提倡德智體美勞育人理念

「蔡元培是一個在傳統學者中地位高,同時又有革命精神的人。」鄭培凱表示,蔡元培接受傳統科舉教育,高中進士,做過翰林院編修,目睹滿清的黑暗,又參與了辛亥革命、加入同盟會,與孫中山關係很好。

鄭培凱指出,蔡元培重視教育,早年因為留學海外,令他對中國傳統教育以及西方教育模式,都有深刻的認識。其後,蔡元培在中國教育發展進程方面作出開拓性貢獻,他做過北京大學校長,倡導成立國立北京美術學校(中央美院的前身)。1916年,《大公報》曾刊登有關蔡元培獲任命為北大校長的報道。

鄭培凱補充說:「從科舉制度改為中國現代教育,蔡元培貢獻巨大,後來他所提倡的德智體美勞的育人理念,也成為了現代教育的奠基。」

這樣一位中國近現代史上文化名人,曾多次來到香港。根據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周佳榮翻查到的資料顯示,蔡元培在二十多歲的時候首次來到香港,當時他與一位高姓友人一起高中進士,高某邀請蔡元培去自己家鄉,其間二人同往香港,並在西環小住。

1930年代初,蔡元培第二次來到香港,參加香港大學活動,留有合照。

創作《滿江紅·反侵略歌》

1937年11月12日,日軍攻陷上海。當時蔡元培因為身體需要休養,就在11月27日離開上海,29日抵達香港,先是落腳在港島皇后大道中的順斯酒店,隨後又住過跑馬地摩理臣山道的崇正會館,次年攜家人搬到了九龍柯士甸道156號。「蔡元培來香港主要是為了養病,因為身體的原因,多數時間都深居簡出,只在香港公開出席了一場活動。」鄭培凱形容:「蔡元培作為一代教育家,又有符合當時時代要求的抗戰精神,代表的是一種進步、開放、追尋中國的未來,獲得了香港民眾的敬重。」

蔡元培在香港時,行事低調,但還是有不少活動的邀約以及友人的拜訪,因為身體原因,只得一一推辭。身體有好轉的時候,他也參與社會活動,不計得失地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為人們帶來思想上之啟迪。1938年5月應宋慶齡之邀,出席由「保衛中國同盟」和「香港國防醫藥籌賑會」主辦的位於中環花園道聖約翰大禮堂(今聖約翰座堂)的美術展覽,發表公開演講,強調抗戰時期,美育之重要。

1939年7月,蔡元培被推舉為國際反侵略運動大會中國分會名譽主席。分會希望他可以創作會歌,他欣然提筆寫下了《滿江紅·反侵略歌》,歌詞曰:「公理昭彰,戰勝強權在今日……我中華,泱泱國。愛和平,禦強敵。」全篇洋溢濃濃愛國情,彰顯抵抗外敵侵略者之雄心壯志,且該歌詞之後刊登在1939年12月16日的《大公報》上,讀者讀畢無不燃起報國之壯志。

蔡元培在香港雖然只有不到三年的時間,卻讓他感到擁有了閒暇的時光,他在給家人的信中寫道:「我自來香港以後,絕對不應酬,不輕易見客,有許多熟人同在此地而不與通聞問,並不見怪。我於是有暇讀書,有暇著書,為十年來所未有。」

國難當頭、身體疲病,蔡元培也並非全不接見友人,畫家劉海粟曾在1939年12月,應邀赴南洋主持「中國現代名畫義賑展覽會」,順途香港,就去拜訪了蔡元培。蔡元培對劉海粟有舉薦之恩,十分欣賞其藝術理念。這次見面,二人相談甚歡,劉海粟請蔡元培在自己的作品《滾馬圖》上題字,獲題「清新俊逸」四字。

忠骨埋於香江

1940年3月3日,蔡元培在居住的寓所頭暈倒地,口吐鮮血,被送往香港養和醫院治療。5日上午九時三刻,蔡元培病逝。

1940年3月10日,商務印書館主持為蔡元培舉殯,當日全港學校和商店均下半旗誌哀,蔡元培的靈柩由禮頓道經加路連山道,再經波斯富街、軒尼詩道、皇后大道、薄扶林道,進入南華體育場公祭,參與公祭的有學校師生、政商界和文化界人士,沿途更有五千餘位市民列隊目送。根據當年《大公報》的報道,蔡元培於3月7日下午入殮時,「蔡公遺體……四周堆置各界致贈之花圈,四壁亦滿懸輓聯。」蔡元培永眠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上刻葉恭綽書「蔡孑民先生之墓」。

在鄭培凱看來,蔡元培在香港的時間,雖已暮年,身體抱恙,依然心繫家國、民生,堅持抗戰,其所展示的人格魅力,令香港人對他心生尊敬。特別是他提倡美育,強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在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對香港教育事業有很大的啟發,「蔡元培過世的時候,各界文化名士,弔唁者非常多,人們都銘記一個點:一代文化名人,他在香港過世。」

蔡元培百年之後,後世常有紀念憑弔,寄託哀思。他在世的貢獻,不朽的教育理念,受後世共仰。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