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燈下集/深秋裏的儀式感 ──讀《儀式:中國人的時間哲學》\李丹崖

溽暑退後,秋雨淅瀝。再幾日,天光放晴,很多樹的葉子一下子就黃了,像是中年人鬢上飛霜。在窗前,望着打着旋兒飄落下來的樹葉,看着鳥雀斂着足蹲在樹枝上,秋風裏已經有了一些涼意。就這樣慵懶地在午後,夕陽斜斜地照進窗子,月桂的香氣柔柔地飄進鼻翼,端着一套名為《儀式:中國人的時間哲學》的書來讀,頓覺這個秋天的草木、動物、山川、河流都有了歲序儀式感。

《儀式》是散文作家周華誠的作品,分為《節氣風物之美》《歲時禮俗之美》兩冊。綠色的套封,裏面裝載着兩卷米白色封面的書,像是並蒂盛開兩朵白色山茶花。凡人凡事,似乎永遠離不開歲序時令,也或多或少都被節氣物候襟抱,周華誠好像首先是一位生活的觀察家,其次,才是一位作家。他在故鄉的稻田邊,觀察節氣裏的草木,體悟季節深處山川河流的溫度,輕嗅四季百花的香氛,領略在歲月中的人情冷暖,行文飽蘸人間煙火的氣息,也有被生活照拂的光澤感,這樣的散文好讀耐品。

《節氣風物之美》,可謂「一個人的光陰志」。節氣風物是不受人編排的,只不過是被歷代自然科學從業者逐漸發現了規律。這些不是周華誠所關注的,他關注的是節氣裏的草木榮枯、蟲鳴鳥唱、人世變遷,用自己散淡的筆墨一一記錄呈現,端到讀者的眼前來看。春種夏長,秋收冬藏,都在他的筆下流轉生輝。他置身田野,哪一枝荷花攔住了他的去路,哪一群螢火蟲給他帶來了夢囈,哪一樹柚花引發了他的遐思,哪一條河流的吃水線從深變淺,哪一片山坡的春筍最先拔節……都被他一一記錄下來。我懷疑周華誠先生是有寫日記習慣的,不然,不會那麼逼真鮮活地記錄下來,描摹出來,刻畫得如此淋漓暢快。

《歲時禮俗之美》,堪稱「一個人的習俗史」。浮生枯燥,人算得上是聰慧明媚的,逐漸對一些有意義的日子結繩以記事。周華誠的「繩結」不是單純的一道繩子繞出來的䙡,而是真正意義上的盤扣,或是中國結。他在新年煮水煎茶,茶香透過書香繚繞升騰;他在寒食讀書臨帖,筆墨浸潤、風細柳斜,一副詩酒年華的畫卷徐徐翻卷;他在端午扯葦葉包糉子,乘舟戴花,儼然活成了一個宋朝男子;他也在炎炎夏日焐酒入罎,靜待雪花紛飛時開軒煮酒,邀客共品。節日在散文家的筆下,往往着上了不一樣的色彩,周華誠先生筆底的節日一定是斑斕喜慶的,讓人想起新年桃符、夏日芙蕖、秋日黃柿、冬日梅花,悅人耳目的歡喜縈繞眼簾。

節氣裏的故鄉流變、禮俗裏的時代變遷,是《儀式》這套書旨在探討的主要話題。周華誠在他的序言裏說:「中國人度過時間的方式,多數是在勞作之中完成的,而節氣、節日是在生活的刻度上結繩記事。我們在今天重溫節氣、節日之美,不僅是追溯傳統文化的因子,更重要的,是對傳統文化生活的傳承,是對傳統文化精神的發揚。在這種繼承和發揚裏,我們從而確認自己的身份與故鄉。」歸根結底,一個作家要大書特書的還是自己所熟知的那片精神原鄉,在故鄉人面前,自己可以卸下頭銜和身份,坦坦然做一個頭戴草帽、身披蓑衣的農人,這樣的鬆弛感,多好!

周華誠是善於革新的專業散文家,他在江南鄉下有一塊「父親的水稻田」,是地道的田野觀察者,在他的影響下,也成就了一批筆墨清麗的散文作家。他寫文著書,散文見諸報端,他也做書,他所策劃的諸多圖書裝幀復古,排版巧妙,拿出來就是一件藝術作品。所以,我們或許可以稱他為「稻田邊的生活家」,或是「書卷旁的美學家」。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