鑲翅法螺
•19世紀
•佛教法器,為「吉祥八寶」之一。這件法螺頭部鑲有銅嘴,尾部鑲有銅翅,上面鑄有華麗裝飾紋樣。鄧民亮認為,使用海螺充當樂器的文化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可見,而這件文物體現了「傳播」的意義。
鎏金銅觀音菩薩坐像
•約18至19世紀
•此尊造像帶有漢傳佛教造像風格。觀音臉型方圓、眉彎、面帶笑意,恬靜慈祥。其頭頂寶冠,有一阿彌陀佛坐像置於冠中;耳戴大耳飾,胸配瓔珞,並鑲有綠松石。鄧民亮指出,展出的鎏金造像文物體現了中國優秀的雕刻藝術與造型技術。這些佛像同樣有較為明顯的漢化特徵。
《蓮花生供奉圖》
•17世紀
•高254.5厘米 闊202厘米
•唐卡屬於供奉類佛畫,描述了佛教故事。這幅唐卡使用三角形的構圖,用色豐富。鄧民亮表示,唐卡在繪製時使用礦石顏料、植物顏料、獸骨、貝殼等,使得其雖然經歷數百年歲月,仍能保持顏色鮮艷。這件作品表現了唐卡「平行勻稱」的構圖特點,刻畫細緻,具有珍貴的藝術價值。在繪畫中可見如中式建築這樣的中原元素,體現了藏傳佛教不斷與中原文化交流的歷史進程。
《金剛經》
•金剛經上下夾有黃色護經板,上護經板上面書寫藏文「六字真言」。經卷是《金剛經》,全部經文為手寫藏文,藏文顏色分黃、紅、綠、白四色。
「字字見心思」
•玄奘法師帶回經卷中以《心經》為最精簡。其中玄奘許多「梵語漢譯」的詞彙,後來亦廣為使用,體現了文化交融。此部分為多媒體藝術教育展示區的「字字見心思」,展示了歷代書法家如趙孟頫、文徵明、吳昌碩等錄寫的《心經》書法作品,引領觀眾欣賞寫經書法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