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在上周召開的2024年香港工商界人士座談會上,呼籲香港工商界銳意改革,主動作為,在變局中打開香港新天地。識變應變求變,一直是香港工商界和企業家的特質。早前逝世的嘉華國際及銀河娛樂創辦人兼主席呂志和先生,正是香港企業家如何憑藉自身獨特優勢靈活應變、不斷發展壯大的一個鮮明例子。呂志和等創業第一代的經歷,對於當下香港工商界抓住機遇、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開創更大的事業,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要懂得「窮則變、變則通」
呂志和有不少稱號,例如「酒店大亨」等,但其中最為人熟悉的莫過於「石礦大王」。呂志和的第一桶金,便是上世紀60年代投得安達臣道石礦場開採權,再把自動化設備應用於當時尚以人手開採為主的採礦業而得來。從這個事例中,我們能看到呂志和因應時勢把握機遇的特質。
呂志和曾說過:「做人最重要識變通,窮則變、變則通。」這句說話不但貫穿他整個人生,也是他得以成功的關鍵。呂志和表現出能在不同時候因應不同情況作出改變,從中找到生存之道。而在他發展採礦業時,就更表現出如何利用國際聯繫。上世紀50年代初,呂志和隻身遠赴日本沖繩,大膽游說當時的美國軍部和領事館,把美軍在朝鮮戰爭後剩餘的重型物資如大型運輸車、開山機械等賣給他,並將之運回香港以作開山築路及建築之用。當時呂志和直接接觸外國軍方的大膽主動,也給了他回報,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機械,他才能最大限度地把握住當時香港的發展機遇,並為未來的事業奠定重要基礎。
到了70、80年代,中國內地迎來改革開放大潮,呂志和當然也沒有放過這個龐大機遇。1984年,他與廣東省有關部門合作,在珠海外伶仃島投資建設石礦場,是呂志和在內地的首個投資項目,他還在當時仍是農村的深圳,作為第一批港企,通過收購取得石礦開採和經營權。翌年,香港市場碎石供不應求,深圳石礦場亦面臨運輸難題,面對挑戰,呂志和反而乘勢而上,直接打造了一條貫通兩地的運輸帶,把石料由深圳運到香港,扭轉石礦場的經營困局。到了2000年,嘉華已經與七大鋼企組成戰略性夥伴,以嶄新的技術提煉環保產品礦渣微粉,實現資源增值,甚至參與了廣州舊城改造等項目。
呂志和曾經表示:「到內地發展,並沒有抱着一定要獲利的心態,能賺錢當然好,不能賺,只要對國家好,我也開心。」事實上,呂志和那一代的香港企業家,許多都能以這種愛國愛港的拚搏精神,把自身與香港、國家的發展緊密結合,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商業成就。
比如第一個到廣州投資開設「白天鵝賓館」的霍英東先生、第一個到珠海開設「香洲毛紡廠」的曹光彪先生、第一個合資開設「北京航空食品公司」的伍沾德先生、第一個遠赴新疆開設「天山毛紡廠」的唐翔千先生,他們都名副其實是港人當中的改革開放「排頭兵」,敢為天下先,敢做弄潮兒,為國家創造經濟奇跡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如果說識變應變求變,是呂志和等企業家得以成功的關鍵,那「以港為家、倚港興業」、以實際行動詮釋愛國愛港便是他們得以成功的靈魂和精神。
更重要的是,呂志和在國家機遇中獲益的同時,也沒有忘記自己作為成功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奉行「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原則,致力為國家、香港,以至世界的民生福祉作出貢獻。例如支持內地教育部興建和修繕122間中小學,資助農村貧困學生上大學,於多家海外知名學府設立中國留學生獎學金,支持優秀學生到海外求學及交流,更成立13億港元的銀河娛樂集團基金會,協助年輕人建立正確的德育和價值觀、培養國家和民族感。
而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他在2015年設立了「呂志和獎─世界文明獎」,有別於一般國際獎項會有固定的領域,提名人士或團體可以來自世界任何地方和專業,獲獎者並不局限於學者和科學家,只要是能夠促使可持續發展、促進人類福祉及倡導正能量,不論任何國家或團體的傑出貢獻者,均能獲2000萬港元獎金。從這一點,更能看出呂志和目光之遠大,同時該獎項的設立,也能一定程度象徵着他對香港如何參與和解決國際問題的一種期望。
乘改革東風抓時代機遇
在國家主席習近平給祖籍寧波的香港企業家回信中,讚揚香港企業家傳承先輩愛國愛鄉的優良傳統,積極創新創業、捐資助學,為家鄉建設和國家發展貢獻力量,用實際行動詮釋了薪火相傳的愛國心、桑梓情。今天的香港,面臨着新挑戰,卻也有新機遇,呂志和的經歷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啟示。新一代的香港工商界、企業家,不但要繼續發揮推動經濟發展主力軍作用,還要賡續愛國愛港優良傳統,注入新生代的創新活力,在國家新一輪改革開放和香港由治及興進程中找到更大舞台、發揮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貢獻。唯有如此,香港才能乘改革東風、抓時代機遇,邁向由治及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