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東西影畫/視效出眾 題材創新 《焚城》:災難背後的人性考驗

  圖:《焚城》以輻射災難為題材。

電影《焚城》由潘耀明執導,劉德華、白宇、莫文蔚領銜主演,是首部聚焦輻射災難的華語電影。在電影市場全球性「遇冷」的當下,《焚城》從新的角度挖掘本地題材、填補行業空白的嘗試雖然冒險,卻也在一眾常規作品中脫穎而出,讓觀眾感受到了久違的「大片震撼」。\于童

災難片自20世紀70年代誕生以來,始終是商業大片分外青睞的電影類型,它觸動觀眾內心深處的恐慌與不安,同時也激發出人們對生存意志、人性光輝的共鳴;對人性、人類社會與自然的關係的深度思考。這種對恐懼的共鳴與對希望的追尋,共同構成了災難片吸引全球觀眾的強大魅力,推動其在商業上屢創佳績。然而,作為電影商業化標杆的香港卻從未進行過這一類型的嘗試。

多線敘事 場景調度靈活

根據「金牌」監製江志強的講述,《焚城》故事的創作動機來自他幾年前看到一則關於「有毒洋垃圾轉運」的真實報道。這種西方國家將有毒的電子垃圾,運到香港拆卸賣掉,再轉運到第三世界國家的行為,給香港的環境帶來了很大的破壞和潛在危險。作為《卧虎藏龍》《色,戒》《封神第一部》等華語商業大片的幕後推手,他以敏銳的商業嗅覺看到了選取這一題材創作香港本地災難片電影的可能。

《焚城》在敘事上採取多線條並進的模式,在災難顧問專家范偉立(劉德華飾)代表的高層爭鬥和消防員黎傑峰(白宇飾)代表的現場救災兩條主線中穿插着包括家庭關係、政策得失、政商博弈、公私矛盾之間的多條輔線。而且,不同於一般災難片多線歸於一線的處理方式,本片的故事線索和矛盾關係隨災難等級的提高逐漸趨於複雜,導演並未簡單地使用幾組群眾逃難的鏡頭展示災難的恐怖與形式的混亂,而是相對客觀地展示了政府組織的疏散中民眾恐懼、團結、迷茫、勇敢的多面表現和政府高層從各自為政到團結一致的過程,這種基於香港現實的「模擬式」刻畫讓觀眾更能體會到強烈的真實感。

故事中後段救災場景的複雜調度,充分展現香港電影工業相對過硬的專業素質,以及在駕馭複雜拍攝環境方面的能力。面對香港地域有限、拍攝資源緊張的挑戰,影片團隊通過精細的場景設計、高效的拍攝計劃,成功克服了各種困難,呈現出了令人震撼的災難場景。在群演方面,由於香港沒有像內地那樣大量的職業群演或軍人等資源,團隊需要費盡心思地招募各行各業的普通人參與拍攝,這些限制條件無疑增加了拍攝的難度和複雜性,但劇組通過靈活的群演調度解決了這些問題。

風格寫實 角色複雜立體

本片的風格較為寫實,片中的主要角色都有着複雜的個性。作為影片的核心人物范偉立,既是一個擁有深厚專業知識的科學家,也是十年前洋垃圾簡化處理政策的主要推動者。面對由自己助力開啟的「潘多拉魔盒」,他在處理災難時既要面對內心的愧疚,又要展現出非凡的勇氣與決心,這種複雜性使角色更加立體而真實。同時,莫文蔚飾演的高層官員Cecilia則展現權力與人道主義之間的掙扎。她在巨大的壓力下既要維護城市的安全,又要處理政、商、民三者間複雜關係帶來的衝突,多重壓力下她從逃避到糾結再到決斷的幾次轉變,使角色充滿了張力與對抗性。

此外,白宇飾演的消防隊長黎傑峰則是一個勇敢與堅韌的象徵。他在火場中無畏無懼,肩負着救援隊伍的重擔,同時他也背負着失去親人的痛苦、懷揣着將與愛人結成眷侶的希冀,這種感性與理性交織的角色塑造,讓觀眾看到了人性中的光輝與勇敢。

作為華語首部輻射災難電影,《焚城》證明了港片在傳統警匪、動作、喜劇片的固有模式之外開拓全新本地題材和類型的可能。它不僅在視覺和技術上實現了突破,更通過深刻的主題和複雜的人物塑造,為香港電影注入了新的活力與思考。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