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廟
筲箕灣城隍廟,原稱筲簊灣福德祠,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城隍廟門聯上寫着,「古廟重新靈爽式憑開福地 四方永賴恩光普照庇烝民」。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十一、五月廿八、七月廿四(城隍誕)、二月初二(土地誕)及五月初五(五通誕),不少善信來此參拜。
筲箕灣城隍廟建於清朝光緒三年,由當地的坊眾集資興建,原本是供奉福德公與五通神,所以當時被稱為「福德祠」,同時亦供奉觀音及齊天大聖。該廟初期由坊眾所管理,曾易名為「五通廟」。
天后廟
現存的筲箕灣天后廟建於清朝同治十二年,原有廟宇約建於19世紀初期至中期,因為前一年遭颱風摧毀而於原址重建。1946年,天后廟又因為阿公岩一次彈藥庫爆炸而嚴重損毀,在1948年曾重修,如今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筲箕灣天后廟是一座兩進三間式廟宇,漁民供奉媽祖以祈求風調雨順,漁獲豐收。除了供奉天后外,也供奉呂祖及觀音,因此該廟也有「觀音借庫」的傳統習俗,在每年農曆正月廿六舉行。廟內存放着逾百年的古鐘、碑銘、牌匾、壁畫、木刻及石灣陶塑等歷史文物。
譚公廟
筲箕灣譚公廟,又稱譚公仙聖廟。廟宇建於清光緒三十一年,現已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其前身是一間小型的鄉村古廟。譚公廟的正門石額刻有「譚公仙聖」四字,是光緒乙巳年間倡建廟宇時所刻。廟內牆上刻有多塊碑記,記錄了譚公廟興建和重修的歷史,可說是筲箕灣歷史發展的印記。
昔日,譚公廟不但是附近鄉民議事的地方,也是鄉民設立學校之處,兼具宗教、教育、鄉政的功能。現時,譚公廟正殿供奉着譚公神像,傳說他練成了長生不老之術,雖然年紀老邁,外表仍然像個小孩,所以人們設廟供奉他時,仍將他的樣貌雕塑成小孩子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