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角一帶的煙火氣、筲箕灣的美食街、大潭郊野公園均是港島東區的熱門打卡地。事實上,從重走歷史軌跡的視角看,港島東區亦擁有許多「寶藏」。與中西區的西式建築群相比,舊鯉魚門炮台改建而成的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與羅屋等歷史古蹟展現出截然不同的港島故事。\大公報記者 顏琨
筲箕灣是叮叮車的起始站,這裏有着濃郁的生活氣息。從太樂街望向海邊,街角五層高的唐樓、鱗次櫛比的洋樓大廈、懷舊電車道和東區走廊一覽無餘,太安樓更是街頭小食雲集,備受食客喜愛。沿着海邊的方向走,可以到達山腳下的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回顧歷史,鯉魚門作為扼守香港東面的海道,在軍事戰略上佔據重要地位,例如在19世紀時抵擋由水道入侵的外敵、1941年曾是保衛香港的要塞。博物館由鯉魚門炮台改建,已有逾百年歷史,「鯉魚門軍事要塞史蹟徑」更是博物館的一大特色。
遊「史蹟徑」 回顧抗戰歷史
沿着史蹟徑的指引走,可眺望阿公岩山坡上的鯉魚門軍營。軍營屬鯉魚門防禦工事的一部分,是駐軍的住所和操練場地。來到中央炮台區,炮台於1887年投入運作,由垂直基線測距儀、兩個炮位和兩個地下彈藥庫組成。被護欄圍住的炮車更是來頭不小,此為25磅野戰炮II型,屬於可移動火炮,特別為前線作戰設計。
來到堡壘需經過一座開合橋。眼前的堡壘建於1887年,是香港現存罕有的維多利亞時期防禦工事,堡壘內有14間窖室及露天廣場。堡壘旁設有炮台,共有兩個炮位,各配置一門6吋隱沒式後裝炮。這亦是整個鯉魚門要塞中射程最遠的火炮。
來到2號觀景台,可在這裏俯瞰鯉魚門海峽。作為維多利亞港東面入口,鯉魚門海峽在歷史上極具軍事戰略價值。如今,這裏是欣賞海景的好位置,可以換個視角欣賞熟悉的維港和對岸的建築群。而再往上走的3號觀景台則是眺望對岸的魔鬼山的最佳地點,山下的炮台和堡壘也能一覽無餘。
沿着堡壘轉一圈,不妨近距離欣賞南北兩個溝堡,南溝堡位於堡壘南面,牆壁上設有槍眼,是防彈的半隱蔽式防禦建築。壕溝很寬敞,作為一條環繞堡壘的坑道,這裏是拖延或分散敵軍進攻的屏障。北溝堡則位於堡壘北面,與南溝堡功能無太大差別。
走在史蹟徑上,不妨前往這裏的碼頭看看,錯落有致的台階將整個山林一分為二,有着獨特的美感。這個碼頭是運送魚雷及其他補給品到魚雷發射站的重要運輸設施。1941年香港保衛戰期間,入侵的日軍就是在這裏登陸,之後向堡壘推進的。
行山觀景 一覽法定古蹟
參觀完香港抗戰與海防博物館,不妨往山的方向走,前往鯉魚門公園和西灣炮台晨運徑。鯉魚門公園如今是康文署轄下的度假營,需要市民按要求提前預訂。這裏佔地22.97公頃,可遙望鯉魚門海峽。度假營四周遍植樹木,空氣清新,景致宜人。度假營內的仿二十世紀初歐洲式建築物極具特色,營舍最多可供282人入住。
舊鯉魚門軍營分為中央區(主兵房)、西灣山(上堡壘)和岬角(下堡壘)三部分。如今,鯉魚門公園內的舊鯉魚門軍營第七座、第十座和第二十五座被評為法定古蹟。
其中,第七座的外部建築特色包括線條簡潔的托斯卡納方柱,用作支撐遊廊上蓋。第十座更被視為軍營中最典雅優美的建築物,是簡約古典風格建築的罕有佳作。這幢長方形三層建築的正立面和背立面都是拱形柱廊,托斯卡納式方柱承托着扇形拱,中層和頂層的遊廊裝有古典甕形扶欄。第二十五座的建築則採用簡約古典風格,外形優美,樓高兩層,三面是裝有扶欄的開揚柱廊。東立面大致保存舊貌。牆、柱均用磚砌,然後髹漆。遊廊由方磚柱支撐,柱基和柱頭線條簡潔。
傍晚,從山下沿着阿公岩道和柴灣道的方向爬,站在高處回首望去,可以看到錯落有致的樓宇、山下的車水馬龍和燈火通明的街邊食肆。看到路旁牆上畫着壁畫的鯉魚門公園後,沿着岔路繼續走。
沿路可以看到西灣炮台晨運徑的指示牌,還會看到一些遛狗和跑步人士沿着這條山路運動。在樹林的間隙,能欣賞山下的城市景色。爬山約15分鐘,路的盡頭就是鯉魚門公園。
在鯉魚門公園的大門旁,有一條小路,通向西灣炮台,不妨就此登上西灣山。小路的一旁是鐵絲網,可以看到鯉魚門公園內的樣子。小徑的盡頭便可進入一條封閉的馬路,那是昔日通往山頂炮台的軍路,現在這條路已被樹林蔭蔽。路旁豎立了警示牌,提醒遊客不要進入路旁禁區或拾起可疑物品。
前行轉個彎,能看見昔日炮台大閘的門柱,此後,道路兩旁可發現昔日的軍火庫、防空洞。再走一會,山上的炮台遺跡便映入眼簾。如今,炮台已屬鯉魚門公園的一部分,現為休憩處。此處可遠眺太古城、九龍灣、大帽山等的風景,另一邊的北炮台則可俯視山下的杏花邨與對面的將軍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