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北部都會區發展,政府提出試行「片區開發」模式,揀選具規模地塊,由發展商綜合開發。發展局昨日公布三個片區試點詳情,分別位於洪水橋/厦村、粉嶺北及新田科技城,佔地12.5至18.6公頃,中標發展商須負責片區內所有土地平整和基設、保留住宅用地自行發展,並不同程度參與產業用地發展。
發展局表示,每個片區開發成本約100億至200億元,顧問分析認為財務上「計得掂數」,相信能吸引有實力和具規模的發展商或財團投標。政府下月展開市場意向調查,目標明年起招標。政府估計「片區開發」模式有助節省逾10億財政支出,並可望10年內能竣工。\大公報記者 曾敏捷
三個片區試點中,新田科技城片區面積最大,佔地18.6公頃,其餘依次為佔15.9公頃的粉嶺北片區,以及12.5公頃的洪水橋/厦村片區。不過,招標時間就以明年粉嶺北及洪水橋/厦村先行,新田科技城由於仍需收地,預計2026年才招標。
63萬平方米住宅提供盈利
每個片區均有住宅、產業和公共設施三類土地,政府提出不同「基線情景」,發展商須負責片區內所有土地平整和基設、保留住宅用地自行發展,並不同程度參與產業用地發展。
三個片區的私人住宅用地,合共可提供63萬平方米樓面面積,發展局發言人形容是片區的「盈利項目」,資金回籠較快,可以資助片區內其他建設。洪水橋/厦村片區有兩幅私樓用地,合共1.99公頃,根據現有規劃,地積比率是6倍,可提供12萬平方米樓面;粉嶺北片區有2.8公頃私樓用地,但地積比率僅2.4至4.2倍,預計總樓面只有約10萬平方米;新田科技城有三幅私樓用地,合共6.13公頃,是三個片區之中最多,地積比率為6倍,預計總樓面41萬平方米。
不同試點會對產業用地有不同發展要求。洪水橋片區有兩塊企業及科技園用地,可發展工商、科技、現代物流及工業用途等,「基線情景」提出發展商平整土地後交還政府發展。發展局發言人表示,希望收集發展商意見,會否有興趣「行多一步」興建上蓋物業。
粉嶺北片區有5.2公頃土地是物流設施,「基線情景」提出發展商平整土地後,其中1公頃要興建多層現代產業大樓,再交還政府,用作安置新界棕地作業。發展局希望收集發展商意見,會否希望一併發展餘下的4公頃土地。
至於新田科技城片區,有三塊創新及科技用地,「基線情景」提出發展商平整土地後交還政府。
發展局希望收集發展商意向,會否有興趣興建上蓋、獨資或與政府合資經營創科業務等。
新模式助省10億基建開支
政府首度試行「片區開發」模式,發展局發言人坦言風險較大,歡迎獨資或合資的財團參與。除了歡迎本地發展商入市,由於內地常用片區開發模式,政府都希望內地發展商參與。
發展局發言人表示,每個片區開發成本約100億至200億元,顧問分析認為財務上「計得掂數」,「我們認同要『計掂數』,令片區做到有利可圖,這樣片區開發才能持續」,若發展商認為「計唔掂數」,可以在意向書提出意見。
發展局表示,招標將採用「價高者得」為原則,發展商的投標價理論上已扣減土地平整及建設的費用,強調政府不會「賤賣土地」,而片區模式有助節省逾10億元基礎建設開支,並令部分公共設施,例如公園等,可以提早投入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