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全面通關後,這邊廂北上消費成為一輪趨勢,每逢周末假期,一家大小到訪鄰近的深圳吃喝玩樂,貪求性價比高的消費體驗。那邊廂,每百日圓兌港元持續在5元低水平徘徊,成為港人外遊東瀛的誘因。再看看有「美食天堂」美譽的香港,餐飲業大吐苦水,皆因消費者外流,加上租金、食材、工資昂貴,成本百上加斤。
餐飲業是一個複雜的行業,既要貨真價實,還要配合服務質素,服務業人手短缺非一日之寒,店舖租金高企是香港地少人多必然的結果,昔日的「老字號」店舖買少見少,新一代的餐廳食肆亦未必能捱得過經營成本貴,亦未必能追得上消費模式的轉變等困局。
如此看來,香港餐飲業似乎只落得「一潭死水」?但事實是一家退出,還有另一家上場,非本地的餐飲品牌亦選擇進駐香港。
疫後在港開設的內地茶飲店有如雨後春筍,尤其是手打檸檬茶,總有一間在附近,每家店東都說自己的產品最為特別,說穿了其實就是檸檬茶。或許消費者也愛嘗新,新店開張的促銷優惠定能吸引消費者,造就店外大排長龍的景象。
除非產品能多元萬變,否則當消費者新鮮感過後,而市面上有更多其他「替代品」供選擇,只守不攻,最終只會淪為結業的下場,可見「特色」的重要性,這對於任何品牌也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