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信息的氾濫是數字化時代的嚴峻考驗,尤其在經濟領域的破壞力驚人,足以撼動市場信心、扭曲資本流向、破壞產業格局與消費者信任。本文將深度剖析錯誤信息的本質、特性與傳播路徑,重點揭示其對經濟領域的嚴重危害,並探尋借助教育、科技、監管及國際協作等多維度策略重塑信任根基,力保社會與經濟穩健前行。
在信息如潮湧的當今時代,真偽難辨已成為社會的一大痼疾。錯誤信息(誤信息、假信息、惡意信息紛雜其中)似無形毒霧,借多元傳播渠道,深度侵蝕社會各層面,其危害不容小覷。此類信息特性繁複、源頭隱匿、擴散迅猛,人工智能(AI)的發展更是助長其隱匿性。
錯誤信息涵蓋無心之失的誤信息、蓄意編造的假信息及心懷叵測的惡意信息。這些無根之萍憑藉社交媒體、新聞站點、人際傳播等途徑迅速擴散。數字化浪潮下,「信息平權」異化為不實信息的溫床,往昔專業媒體與嚴謹事實核查體系的把關作用式微。
不實信息借「回音室效應」(echo chamber)與「濾泡效應」(filter bubble),佐以社交平台算法,不斷強化用戶偏見,將大眾困於認知繭房,極大削弱了多元觀點的交流互鑒,也為不實信息的猖獗提供了土壤。
更有網絡黑手利用虛假賬號與機器人肆意推廣,誤導投資決策、抹黑競爭對手,甚至肆意操弄輿論走向,嚴重擾亂社會信息秩序。
算法加劇錯誤信息傳播
錯誤信息並非數字時代的特產。往昔印刷媒體盛行的年代,不實新聞常以誇張驚悚之態誤導大眾,香港亦曾深受其擾,幸賴健全法制得以扭轉乾坤。電視時代,商業化浪潮推動新聞娛樂化,信息可信度大打折扣。步入數字與社交媒體新紀元,信息傳播門檻劇降,速度與範圍呈指數級擴張,信息生態愈發複雜混沌。如今人工智能興起,深度偽造內容與自動生成的虛假文字紛至沓來,事實核查舉步維艱,信任危機如影隨形,成為社會發展的巨大隱患。
社交媒體與推薦算法淪為錯誤信息傳播的「急先鋒」。算法依用戶偏好推送信息,導致用戶陷入認知同溫層,觀點碰撞匱乏。封閉群體內,不實信息自我複製強化,形成惡性循環。網絡操縱者更以假賬號和機器人刷量,使錯誤信息如野火蔓延,輿論導向被肆意操控,嚴重破壞了信息傳播的公正性與客觀性,侵蝕着社會的信息健康。
錯誤信息對經濟環境的具體危害包括:
1)企業品牌。錯誤信息對企業經濟的打擊堪稱沉重。以知名品牌為例,產品安全性謠言雖終被證偽,但傳播期間品牌信譽嚴重受損,銷售業績大幅下滑,企業不得不投入海量營銷與公關資源修復形象。整體而言,不實信息大幅推高企業運營成本,加劇經營不確定性,成為企業發展的不定時炸彈。
2)金融市場:金融領域中,錯誤信息對資本市場的衝擊迅雷不及掩耳。一則公司財務危機的假新聞,可能引發投資者拋售的行為,致使股價受到影響,為市場秩序添造混亂。長遠觀之,這將導致資本配置失衡,有效市場機制運轉受阻。投資者對市場信息的信任根基動搖,資金流動滯緩,經濟增長動力萎靡,嚴重威脅金融市場的穩定與繁榮。
3)產業生態:不實信息常通過詆毀競品或虛構產業趨勢,以謀取私利最大化。這不僅削弱消費者對整個產業的信任,更打擊了健康的市場競爭環境,阻礙產業升級與創新活力的孕育,使產業發展陷入泥沼,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與突破。
4)消費信心與宏觀經濟:電商平台若充斥假貨與虛假促銷信息,消費者長期受騙後必然減少消費支出,整體消費動力衰退,進而拖累宏觀經濟表現。信息可信度的下降還將對國家政策制定、國際談判、公共資源配置產生負面影響,最終削弱經濟的韌性與穩定性,使整個經濟體系面臨系統性風險。
多管齊下應對困局
化解錯誤信息造成的經濟困局需要多管齊下,筆者提出以下幾種途徑可供參考:
1)素養提升——大眾的「信息免疫課」:教育是抵禦錯誤信息的首道防線。將媒體素養課程融入教育體系,培育學生批判性思維與信息甄別能力,使其能獨立判斷信息真偽。對於社會成年人,借助職場培訓、社區工作坊與公開講座等途徑提升數字化素養。唯有大眾普遍養成質疑求證的習慣,才能有效抵禦錯誤信息的侵襲,成為信息海洋中的清醒者。
2)技術賦能——核查工具的「智能升級」:傳統人工核查面對信息洪流捉襟見肘,借助人工智能的自然語言處理與圖像識別技術則可顯著提升效率。自動化事實核查工具能夠快速篩選可疑信息並及時警示審核人員。針對深度偽造視頻音頻,研發檢測模型捕捉合成內容的細微破綻,社交媒體平台與媒體機構應主動標註可疑信息,提醒受眾審慎對待,以科技之力為信息真實性保駕護航。
3)平台責任與監管規制——雙向「約束」:社交媒體不應再以「中立」為幌子逃避責任。平台需提升算法與內容審查的透明度,完善爭議信息標註機制,並暢通用戶申訴與舉報渠道。政府與國際組織應協同制定相關法規,明確科技公司的責任義務,搭建跨國合作框架,攜手狙擊跨境虛假信息傳播,共同維護信息空間的純淨與秩序。
4)國際合作——跨境錯誤信息的「防火牆」:信息無國界,錯誤信息亦能跨境肆虐。各國政府應通過國際協議與事實核查聯盟共享資源,互通人工智能檢測工具與情報預警系統。這不僅有助於夯實國際談判的誠信基石,亦對全球金融市場穩定意義重大。唯有全球攜手合作,方能遏制惡意信息的全球蔓延,確保經濟決策與政策制定基於真實可靠的數據,維護國際經濟秩序與穩定。
提升監管治理能力
人工智能雖使深度偽造信息更難甄別,社交媒體的快速發展亦令監管治理面臨挑戰,但這也是提升治理能力的契機。
未來在強化法治與技術手段的同時,持續提升大眾意識,培育批判性思維,以應對新型信息傳播模式的挑戰。在保障言論自由與抑制錯誤信息之間尋求精妙平衡,是構建健康信息生態的關鍵所在。
重建信任是一場持久戰,需各方齊心協力。個人應增強責任意識,對可疑信息持理性懷疑態度,先核實再傳播或採信。政府應完善法律法規政策,強化監管與懲戒力度,大力支持事實核查機構發展與媒體素養教育普及。企業應恪守誠信經營底線,杜絕傳播不實信息以打擊競爭對手。媒體組織應堅守新聞專業倫理,傳播真實可靠信息。公民社團應勇當「信息衛士」,積極舉報謠言、助力事實核查,共同營造風清氣正的信息生態環境。
正如筆者上文所述,提升大眾媒體素養、借助科技利器核查信息真偽、平台與政府協同擔責、強化國際合作,方能逐步重塑社會信任,引領信息生態回歸健康正軌。展望未來,善用人工智能強化監督與科技應用,持續鞏固公民意識與法制規範,有望構築更為透明、可信、穩健的信息與經濟環境,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與進步。
(江渺渺為中國傳媒大學國際交流與合作處(港澳台事務辦)副處長、陳迪源為香港創科發展協會創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