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澳門有中西文化交流,所以成了世界文化遺產。」——來澳門旅遊的朋友說,導遊這樣向他們介紹澳門。
別說外地朋友,連我這個本地人聽了也一頭霧水。
有中西文化交流的地方很多,近便的就有香港、廣州,怎麼澳門就成了世界文化遺產(地)了呢?
雖說這句話可見的毛病不少,語焉不詳;但也從一個側面印證出,關於澳門,難以一言蔽之。
和外地朋友聊澳門,我喜歡以美食為切入點。
無他,美食話題可以百搭,無分男女老幼,畢竟吃飯是人生大事。好好吃飯,是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指涉的卻是文化及其背後的價值觀。
二○一七年澳門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創意城市網絡的「美食之都」稱號,活色生香的澳門,在世人面前越發立體,「美食之都」意義超越美食和旅遊領域的層面。
論古,她對接了十六世紀葡萄牙人航海大發現開啟塑造全球化的力量。從那時起,地球隱藏的一半被揭示出來,葡萄牙人在赤道以南越走越遠,探索邊界,繞過非洲好望角後,他們抵達印度、抵達澳門。葡萄牙人這一次歷時長、範圍廣的史詩式的遠航,為全球文化藝術、食物、歷史、語言等帶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對澳門直接的影響,形成了她中西文化交融的歷史印跡和城市特質。
說今,澳門美食之都獨特的內涵和美食文化,蘊含着諸多創意,憑藉這些創意,可開啟澳門中西文化交融新的發展模式、打造新的城市魅力,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新動力。
儘管今天的澳門從世界各地的美食到中國八大菜系都不難品嘗得到,但澳門美食之都的靈魂,在於土生菜。這是最具代表性的澳門美食,不等同於葡萄牙菜,面向國際的美食之都,有些東西,只有在澳門才吃得到,比如葡國雞和Tacho,成為澳門獨特性的元素。又如果,只能選一樣最能體現澳門中西文化交融特質的土生菜,我則認為非Tacho莫屬。
Tacho是一道土生葡人節日家宴上的菜餚。食材之豐富,比中國的火鍋、東北「亂燉」,有過之而無不及:豬皮、豬腳、臘肉、臘腸、臘鴨頭連鴨脖、臘鴨腿、椰菜、洋葱、蘿蔔、芋頭、土生鹹蝦醬、月桂葉、白胡椒粉、丁香、鹽、醋、油和水等,中式食材中添加來自異域的香料,以葡國大雜燴方式、經過長時間烹飪,香料才能在食材中充分釋放。味道濃郁是土生菜的一大特點。更久以前的Tacho,有以花膠取代豬皮、以火腿骨取代臘鴨頭的傳統。後來,不少家庭更多地選擇了以價廉物美的食材烹飪,豬皮、鴨頭使這道菜更為尋常化了。Tacho算是最早的融合菜(Fusion)。菜名的由來,體現了大道至簡的智慧。由於所有食材都被放在大鍋(tacho)裏煮,大鍋(tacho)就成了這道菜的名字。最近翻看土生菜食譜,發現這道菜有了一個中文名——「富貴豬皮煲」。然而,無論菜名如何變化,不變的是,從一開始將中西食材共冶一爐,便寄託了人們美好的節日祝福,此中蘊含親友團聚的喜悅之情和熱烈氣氛,更蘊含着族群文化在澳門融合、共生。
一道Tacho,帶出其樂融融的氛圍感,充分體現出澳門文化「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特質。
通過美食講澳門故事,是有效的文化傳播方式之一。
一道Tacho,呈現出葡萄牙人的海上故事,在澳門交匯後有了在地化的創新和發展,這背後隱藏着澳門人的價值觀──海納百川,融多元文化於一地、於一爐。
十六世紀葡萄牙人的遠航,途經印度、馬六甲等地,和當地人通婚。外嫁女子,漂洋過海,帶了香料、蔬果、烹調方法和家傳菜譜來到澳門。自葡萄牙人正式在澳門居住後,才出現初期的土生葡人家庭。他們有這樣的特點:父親是葡萄牙人,母親是為數甚多的歐亞混血婦女。後來,土生葡人和華人女子通婚的情況日益普遍。通過幾代的融合,逐漸形成了澳門土生葡人的群體。從前,女性多留在家中,消磨時光的方式就是花盡心思探索廚藝,不惜慢工出細貨,形成土生菜製作時間相對較長的另一個特點。就這樣,一邊是小火慢煮的食物,另一邊是慢慢熬出了味道的歲月,這其中不無鄉愁。
由此,我們不難理解,每一個土生家庭從菜譜到菜式都不盡相同。在已有的家傳食譜中又有了本地的,及在澳門能找到的外來的食材,不斷衍生出新的菜式和味道。土生葡人有名為「肥茶」的聚會(下午茶活動),就是充分展示家中女主人廚藝的機會。想像一下:斜陽映照,男人們或許還有一陣子才能歸家,此時是屬於左鄰右舍女人們的聚會,話題圍繞烹飪展開,親手炮製的美食是她們化解鄉愁的靈藥,不經意間流露出一點點相互提防的小心思。因為,特殊的烹飪流程,或配料多少的不同,都關乎自己家族記憶與傳承。據說這些烹飪的小秘密只能在家人間分享。隨歲月流逝,有些秘密也就隨之消失了。
因此,保存和保護土生菜的菜譜,是目下從土生葡人群體到澳門特區政府都非常重視的工作,包括建立土生菜資料庫(網上專頁)、出版土生菜食譜、澳門檔案館收藏土生葡人家庭捐獻的菜譜手稿等舉措。
二○二一年六月,國務院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由澳門申報的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土生土語話劇和土地信俗三個項目榜上有名。至此,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上共有十一個澳門項目。尤其從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土生土語話劇兩個入選的項目來看,這是國家對澳門在保護、弘揚中西文化和諧交融成果的肯定,並突顯出澳門文化的獨特性。
老子以「治大國若烹小鮮」比喻治國理政;孔子以「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來對待飲食這件事。香港作家葛亮在小說《北鴛》裏一言以蔽之:「中國人的道理,都在這吃裏頭了」。
調和鼎鼐,又豈止美食。Tacho是和合共生的澳門文化最適切的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