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七年美國天主教會本篤會,在北京創立輔仁大學,倡議者是《大公報》的創辦人英斂之,英斂之一九二五年創辦了為天主教人員進修中國文史而設的輔仁社,大學之名來源於此。一九二六年英斂之去世,將自己的未竟之業託付陳垣。輔仁大學從創校之日起,直至一九五二年併入北師大,陳垣始終擔任校長。
輔仁大學的國文課,不隸屬中文系,由陳垣校長直接主持,所用教材由校長親自編選,內容多半為先秦歷史名篇,於學生的深造中國文史非常有益。他在家書中說,「教書可以教學相長,教國文尤其可以借此練習國文,於己有益,必有進步。」
一九一九年陳垣由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主持受洗入基督教,由於他長期擔任輔仁大學校長,常有人誤以為他是天主教徒,也有人誤以為他是回教徒,他著《中國佛教史籍概論》等佛教史學論著,與佛教業也結下不解之緣,署名自稱圓庵居士,與本字「援庵」同音,他所有宗教史研究文字,對於宗教教義,幾乎從不置評,他與多種宗教的複雜關係,非一語可以盡之。他曾明確說過,「我實為一宗教史研究者而已,不配稱為某某教徒也。」
陳垣是廣東新會人,字援庵,生於一八八○年,出身於藥商家庭,早年就讀於美國傳教士在廣州創辦的博濟醫學院,接受過現代西化的科學訓練。陳垣治史學之初,依據張之洞《書目答問》搜集材料研讀,一九一三年他以議員身份赴北京參加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從此定居北京。一九一七年著《元也里可溫教考》,開啟他的史學生涯,對於中國宗教史的研究,他作出了開拓性貢獻,和陳寅恪並稱「南北二陳」。《元西域人華化考》、《二十史朔閏表》、《中西回史日曆》、《史諱舉例》、《校勘學釋例》、《明季滇黔佛教考》、《中國佛教史籍概論》等,是他的主要學術著作。
王國維、陳寅恪、陳垣、湯用彤等人在中國西北輿地、中西交通、漢文宗教、佛教歷史、歷史文獻等方面能夠超越戴震、錢大昕這些乾嘉學派的大師,主要得益於西方漢學家如伯希和、斯坦因等人的研究所帶來的啟發,這些漢學家們真正作出貢獻的領域,其實不是漢學,而是中國人向來忽視的匈奴、鮮卑、突厥、回紇、契丹、女真、蒙古、滿洲等領域,其基本方法,是首先學習掌握這些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陳垣在研究元史過程中,自學了蒙古文,湯用彤的佛教史研究,受益於他的梵文和巴利文。
作為史學界前輩,陳垣在北京生活了近一個甲子,加上此前在北京大學、燕京大學等地任教授,他培養出大批卓越的史學家,桃李滿天下。鄧廣銘、白壽彝、鄭天挺、韓儒林、方國瑜、史念海、柴德賡、臺靜農、姚從吾、馮承鈞、翁獨健、岑仲勉、周一良、啟功、周祖謨、劉乃和、單士元、蔡尚思、容肇祖等等皆出其門下。其中余遜(余嘉錫之子)、柴德賡、啟功、周祖謨,更被稱為「陳門四翰林」。曾在輔仁授課的名教授不可勝數,以劉盼遂、高步瀛、顧隨廣為今人所知。
在寫給子女的家書中他說,「《孟子》《論語》宜熟讀,文氣自暢;曾讀過之古文,亦宜常溫,此古文也。至於今文,吾極欲汝看一家好論說之報紙。天津有《大公報》,其社論極有法度。」作為一位終身從事教育工作的大學問家,他把寫字作文,視作一個人應該並能夠擁有的藝舟之雙楫。
(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