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感知之維」連結藝術科技與當代生活

  圖:香港藝術館今日起舉行「感知之維──萬物與自我的多重探索」展覽。

【大公報訊】香港藝術館今日起舉行「感知之維──萬物與自我的多重探索」展覽,展出由6位香港藝術家創作的10組藝術裝置及新媒體互動作品,呈現科技進化從機械、電子、數碼到人工智能在藝術創作中的應用與拓展,讓藝術及科技連結當代生活。

展覽展出6位香港藝術家陳家俊、張瀚謙、董永康、黃智銓及組合葉韋瀚和陶芷琛的藝術作品,他們以現代的科技元素展現巧思。展覽作品會與觀眾互動,同時透過廣泛的題材包括候鳥、樹木、四季變化、電影場景等,揭示自然、虛擬影像與人,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進而推展至內在的自我觀照,提供多角度的人文思考。

專修機械工程學的陳家俊,以候鳥遷徙的自然奇觀為靈感,創作出機動裝置作品《候鳥》。作品遊走於工程、科學與藝術之間,三隻大型機械候鳥造型栩栩如生、拍翼飛翔的姿態動作,為藝術家提供了創作靈感,於精雕細琢間展現出理性中的詩意。

多媒體裝置《樗樹之用》,由葉韋瀚和陶芷琛合力創作而成,結合動態影像、互動程式與想像,透過虛擬大自然與觀眾的互動,思考有用與無用,以及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生長的關係。

張瀚謙的作品《Cinemorpheque》以未來沉浸式電影體驗出發,靈感源自經典香港電影《薰衣草》、《春光乍洩》、《英雄》及《一代宗師》中展現春夏秋冬不同季節的標誌場景。

黃智銓創作的《相距》系列,靈感來自在城市中與陌生人產生眼神接觸的剎那間,以及人際關係中的無盡變化。

董永康於展覽中展出兩組作品。其中,《i / i》是一組懸掛着兩個電視屏的錄像及機動裝置,電視屏各自旋轉,播放着藝術家對鏡自我凝視的片段,嘗試以藝術手法重新經驗及面對「自我」。另一個機械錄像裝置作品《一百次跳躍》,透過結合虛的影像與實的鞭打,引領觀者製造雙腳跳躍試圖避開擊打的想像,探索結合觀看、想像及空間體驗等多維度而產生的人類感知經驗。

友情鏈接